《鏡子》的第三集,主要展現家庭的轉變,應該來說這是最溫馨最感人的場面,傳達的主題即一個字:
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都彼此愛著對方的。這一點對于所有的家庭愛說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么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卻將這種愛變成了滿滿的傷害呢?
原因只有一個:我們對愛認知的扭曲。
中國式的絕大多數家庭里,我們的耳邊時常聽到父母如此說:
我們還不是因為愛你才去管你的;
你是我的孩子我才說,別人家的孩子我怎么不說呢;
這么做不都是為你好,不都是為了你未來著想,我們在外辛苦賺錢不都是為了你,我們愛你疼你的心你知道嗎?
我們的父母總想試圖去管住控制自己的孩子,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以為打著愛的旗號就可以理直氣壯,殊不知這對于孩子來說,卻是大大的摧殘。另外,我們的父母總喜歡將孩子物品化,一提孩子的時候,張口閉口就是“我的孩子”,把孩子這個角色物品化了,這其實是父母的自私,但可怕的是好多父母卻不以為然。孩子終歸是他自己,他不屬于任何一個人,因為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想。
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正如詩里所說的一樣,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愛、能夠庇護他們的身體,但我們決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他有屬于他自己的路要去走。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往往來源于一個有問題的家庭,一個有問題的家庭里有一對有問題的父母。父母改變了,孩子自然會變。但這個改變的過程也將是漫漫長路,因為受損的關系如果要去修復的話,需要很長的一段路去走。就如同紀錄片中的張釗,當讀到爸爸給他的信,信中爸爸提到說,自己以后一定會慢慢改正的,但這邊的張釗卻滿是懷疑的說:
四十多年的脾氣說改就改,哪有那么容易呀!
甚至后來回到家,看到爸爸媽媽的種種轉變,自己還是深表懷疑,感覺父母是在演戲,堅持不了多久又會原形畢露。
是張釗不愛自己的父母,胡攪蠻纏嗎?不是。而是因為長期和父母的斗爭中,讓他已經對父母喪失了信心。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也并不是很強大,他們都很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張釗曾說,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他在高二一個學期把那些是做了個遍——談戀愛、打架、逃學。其實他早戀,只不過是在尋找一種寄托而已,他自己也坦言說:他是在尋找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本來應該是父母給孩子的,但從父母那得不到,就只好從另外的人那兒來索取了。
所以,從某一層面上說:孩子早戀,其實還是因為在家里得不到愛。這一點從后面的編導手記里可見一斑:后來的張釗家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之后,張釗選擇回校復讀,也和自己的女朋友選擇了分手。父母的愛來了,一切自然好了。
愛孩子固然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父母需要讓這種對孩子的愛流動起來,讓自己愛孩子的能力顯現出來,讓孩子感覺到才是關鍵。
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么的相似
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
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