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明白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已經在我的書單里排到第一名,等我考完試就先讀這本。能讓晨讀小組挖出兩期內容,這本書里肯定是干貨滿滿。上次講了關于書籍分類的方法,這次則是挑出其中的讀書筆記法來分享。
讀書筆記這種東西,上學的時候就是最不好弄虛作假的一門作業,本子得寫兩頁紙才行,先摘抄優美詞句,然后再寫自己的感想。很可惜,每年寒暑假寫的讀書筆記我現在一點兒也記不起來了。哪怕是現在讀書的時候,也很煩惱到底怎寫讀書筆記比較好。不寫吧,怕什么都記不住,白讀;寫吧,一本書內容繁多,寫了這個又怕落下那個,又擔心效率低下。《如何閱讀一本書》提供了三星篩選法和夾心餅干式讀書筆記兩種筆記法。
“三星”篩選法
“很想記讀書筆記,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際上是沒有做好準備”……這說的不就是我嘛……心好疼膝蓋更疼……
一星:通讀一遍書本,大致了解書里的主要內容,掌握大體的框架結構,把感興趣的部分畫上一顆星。
二星:重讀一遍那些一星的部分,如果還是覺得很感興趣或是內容很贊,加上一顆星。
三星:仔細研究二星的部分,找出最精華的內容標注上第三顆星。
三星的內容就可以寫進讀書筆記里了,經過層層篩選,留下的肯定都是對我來說最精華最有用的信息。這樣一層層過濾,大大減少了最后做筆記的負擔,對我這種一筆爛字但是又愛手寫的人來說非常友好。
以前寫讀書筆記,我都是看到哪里就寫到哪里。看到這個章節很有啟發,就摘抄一大段,然后再跟上自己的感悟,結果翻到下個章節更有意思,那就更得多寫了。一來二去,讀書筆記寫得好累,搞得繼續讀下去的心思都沒了……
我的想法1:在進行“一星”標注之前,也就是開始讀書的時候,先讀目錄前言。以前不看目錄就讀,全被書帶著走;現在最起碼知道先讀目錄,這時候不光能掌握書籍的脈絡框架,還能第一時間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升級為“四星”讀書法~
我的想法2:其實之前在簡書的某篇文章里見過類似的讀書方法,只是那個作者用的是折書頁的方法。第一遍感興趣的折一個角,再重新閱讀“一角”的內容,感興趣就折第二個角。然而這個方法對于我這種心疼書的人是完全接受不了的。畫星星還是ok的。你看,本意都是一樣的,換種方法就更容易接受了。
夾心餅干式讀書筆記
夾心餅干的上層就是信息: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和作者。奧野宣之確實是個信息整理狂魔,感覺好像檔案館老干部,什么都要編號歸檔。有專門的讀書筆記本,里面都設計好了這些題頭信息,比較方便。作為一個Evernote的高級用戶但是完全不做筆記分類的我很慚愧,畢竟書讀的不多,歸不出檔…… 我覺得讀書筆記可以按照日期分文件夾,然后再給每篇筆記按照性質分類上標簽,查找起來應該會很方便。
夾心餅干的夾心就是摘抄,用“三星”篩選法找到的精華內容就寫在這里。像我這種讀書不多的井底之蛙很容易陷入“這個不錯寫下來”“那個也很好抄下來”的抄書地獄,所以有三種情況可以借鑒一下:一,以前不曾掌握的知識;二,帶來啟發的內容;三,帶來沖擊和挑戰的不同觀點。
夾心餅干的下層則評論,也就是自己的感想。這就是最自由的部分,自己想寫什么就寫什么。
你可能遇到的問題
標記太多和標記太少。標記太多可能是因為剛讀完一本書帶來的新鮮感和沖擊感,一下子覺得好多東西都很有趣。不如把書放一段時間再做筆記,讓頭腦冷靜一下,讓知識沉淀一下,再把覺得精華的部分記下來。標記太少也不用擔心,那可能是因為你對這方面已經比較了解有了一定基礎,所以能標記的地方也不多。就好比現在把一本關于編程書給我和一個程序員,我可能給每頁都畫上十顆星,程序員大概就渺渺幾筆。
說了這么多,還是得多多練習才行。真的,等我這星期考完試,馬上好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