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集》4月3日誦讀內容

右論胃實證。

問曰,太陽緣何而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此名陽明也。

[[此明太陽轉屬陽明之病,因有此亡津液之病機,成此胃家實之病根也。按、仲景陽明病機,其原本經脈篇,主津液所生病句來,故雖有熱,論中身去鼻乾等癥,總歸重在津液上,如中風之口苦咽乾,鼻乾不得汗,身目黃,小便難,皆津液不足所致,如腹滿小便不利,水穀不別等癥,亦津液不化使然,故仲景諄諄以亡津液,為治陽明者告也。

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實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陽明主津液所生病者也,因妄汗而傷津液,致胃家實耳,桂枝證本自汗,自汗多則亡津,麻黃證本無汗,發汗多亦亡津,此雖指太陽轉屬,然陽明表證亦有之。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徹,止也,即汗出多之互辭。

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此亦汗出不止之互辭,概言傷寒,不是專指太陽矣。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胃實之病機,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無汗,繼而胃陽遽發,故反汗多,即嘔不能食時,可知其人胃家素實,與乾嘔不同,而反汗出,則非太陽之中風,陽明之病實矣。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大便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此病機在渴,以桂枝脈證而兼渴,其人津液素虧可知,小便數,則非消渴矣,以此知大便雖鞕,是津液不足,不是胃家有餘,即十日不便,而無痞滿硬痛之苦,不得為承氣證,飲水利水,是胃家實而脈弱之正治也,不用豬苓湯,用五苓散者,以表熱未除故耳,此為太陽陽明之併病,餘義見本苓證中。

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太陰受病,轉屬陽明者,以陽明為燥土,故非經絡表裏相關所致,總因亡津液而致也,此病機在小便,小便自利,是津液不行,故溼土自病,病在肌肉,小便自利,是津液越出,故燥土受病,病在胃也。客曰,病在太陰,同是小便自利,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仍為太陰病,大便鞕者,轉為陽明病,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何也,曰,陰陽異位,陽道實,陰道虛,故脾家實,則腐穢自去,而從太陰之開,胃家實,則地道不通,而成陽明之闔,此其別也。

右論他經轉屬證。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脈以浮為陽,為在表,數為熱,為在府,沉為陰,為在裏,遲為寒,為在藏,證以能食者為陽,為內熱,不能食者為陰,為中寒,身輕者為陽,重者為陰,不大便者為陽,自下利者為陰,此陽道實,陰道虛之定局也,然陽證亦有自下利者,故陰證亦有大便有12者,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又陰陽更盛更虛之義,故胃實因於陽邪者,為陽結,有因於陰邪者,名陰結耳,然陽結能食而不大便,陰結不能食而能大便,何以故,人身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陽結則陰病,故不大便,陰結則陽病,故不能食,此陽勝陰病,陰勝陽病之義也,凡三候為半月,半月為一節,凡病之不及太過,斯皆見矣,能食不大便者,是但納不輸為太過,十七日劇者,陽主進,又合乎陽數之奇也,不能食而硬,便仍去者,是但輸不納為不足,十四日劇者,陰主退,亦合乎陰數之偶也,脈法曰,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剋之,內經曰,能食者過期,不能食者不及期,此之謂也。此條本為陰結發論,陽結即是胃實,為陰結作伴耳,陰結無表證,當屬之少陰,不可以身重不能食為陽明應有之證,沉遲為陽明當見之脈,大便鞕為胃家實,而不敢用溫補之劑也,且陰結與固瘕穀疸有別,彼溏而不便,是虛中有實,此鞕而有便,是實中有虛,急須用參附以回陽,勿淹留期至而不救。

右論胃實證。

問曰,太陽緣何而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此名陽明也。

[[此明太陽轉屬陽明之病,因有此亡津液之病機,成此胃家實之病根也。按、仲景陽明病機,其原本經脈篇,主津液所生病句來,故雖有熱,論中身去鼻干等癥,總歸重在津液上,如中風之口苦咽干,鼻干不得汗,身目黃,小便難,皆津液不足所致,如腹滿小便不利,水谷不別等癥,亦津液不化使然,故仲景諄諄以亡津液,為治陽明者告也。

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實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陽明主津液所生病者也,因妄汗而傷津液,致胃家實耳,桂枝證本自汗,自汗多則亡津,麻黃證本無汗,發汗多亦亡津,此雖指太陽轉屬,然陽明表證亦有之。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徹,止也,即汗出多之互辭。

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此亦汗出不止之互辭,概言傷寒,不是專指太陽矣。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胃實之病機,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無汗,繼而胃陽遽發,故反汗多,即嘔不能食時,可知其人胃家素實,與干嘔不同,而反汗出,則非太陽之中風,陽明之病實矣。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大便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此病機在渴,以桂枝脈證而兼渴,其人津液素虧可知,小便數,則非消渴矣,以此知大便雖鞕,是津液不足,不是胃家有余,即十日不便,而無痞滿硬痛之苦,不得為承氣證,飲水利水,是胃家實而脈弱之正治也,不用豬苓湯,用五苓散者,以表熱未除故耳,此為太陽陽明之并病,余義見本苓證中。

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太陰受病,轉屬陽明者,以陽明為燥土,故非經絡表里相關所致,總因亡津液而致也,此病機在小便,小便自利,是津液不行,故濕土自病,病在肌肉,小便自利,是津液越出,故燥土受病,病在胃也。客曰,病在太陰,同是小便自利,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仍為太陰病,大便鞕者,轉為陽明病,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何也,曰,陰陽異位,陽道實,陰道虛,故脾家實,則腐穢自去,而從太陰之開,胃家實,則地道不通,而成陽明之闔,此其別也。

右論他經轉屬證。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脈以浮為陽,為在表,數為熱,為在府,沉為陰,為在里,遲為寒,為在藏,證以能食者為陽,為內熱,不能食者為陰,為中寒,身輕者為陽,重者為陰,不大便者為陽,自下利者為陰,此陽道實,陰道虛之定局也,然陽證亦有自下利者,故陰證亦有大便有12者,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又陰陽更盛更虛之義,故胃實因于陽邪者,為陽結,有因于陰邪者,名陰結耳,然陽結能食而不大便,陰結不能食而能大便,何以故,人身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陽結則陰病,故不大便,陰結則陽病,故不能食,此陽勝陰病,陰勝陽病之義也,凡三候為半月,半月為一節,凡病之不及太過,斯皆見矣,能食不大便者,是但納不輸為太過,十七日劇者,陽主進,又合乎陽數之奇也,不能食而硬,便仍去者,是但輸不納為不足,十四日劇者,陰主退,亦合乎陰數之偶也,脈法曰,計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內經曰,能食者過期,不能食者不及期,此之謂也。此條本為陰結發論,陽結即是胃實,為陰結作伴耳,陰結無表證,當屬之少陰,不可以身重不能食為陽明應有之證,沉遲為陽明當見之脈,大便鞕為胃家實,而不敢用溫補之劑也,且陰結與固瘕谷疸有別,彼溏而不便,是虛中有實,此鞕而有便,是實中有虛,急須用參附以回陽,勿淹留期至而不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右論調胃承氣證。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亦太陽之壞病,轉屬陽明...
    美君閱讀 409評論 0 1
  •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證具,而心下鞕,有可攻之理矣,然鞕而尚未滿,...
    美君閱讀 202評論 0 1
  • 右論陰陽結證。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
    美君閱讀 331評論 0 1
  • 傷寒五六日,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
    美君閱讀 341評論 0 1
  • 傷寒來蘇集卷三 陽明脈證上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陽明為傳化之府,當更實更虛,食入胃實而腸虛,食下腸實而腸虛...
    美君閱讀 43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