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是什么?擁有足夠多的資金是否就算擁有了資本?
有這么一個類比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房子確實是主要用磚頭建造的,但,僅僅一堆磚頭擺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房子…
同樣的道理:
資本確實主要用錢構成,但是,僅僅一堆錢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資本。
錢和資本實際上是很不一樣的東西,正如一堆磚頭和一個房子肯定不是一回事兒一樣。所以,有錢和有資本,其實完全是兩回事兒。
那么,資金和資本的區別究竟在哪里,“資金”需要哪些要素才配得上被稱為“資本”呢?
錢本身頂多可以算作資金,而它想要成為有效的資本,還有需要至少另外三個要素:
資金的金額大小
資金的使用時限
資金背后的智慧
首先資金的金額大小,100塊錢在今天這個世界,肯定不太可能被當做“資本”處理的——金額太小了。100萬也許算資本,也許不是,看用在哪個領域做投資,10億?10億的金額足夠大,遠超“夠用”的范圍,但,即便如此,僅僅十億本身,依然很難直接算作資本。
因為資本的第二個因素更為重要:你使用這個足夠大的金額的資金的時間。如果是一天,恐怕拿去賭博,找個10億元的對手都極難,一筆足夠大的金額,能用一天,一個月,一年,兩年,十年,甚至永遠——都是不一樣的,之間的威力差異天壤之別。
資本最重要的是第三個要素:資金背后的智慧。同樣的錢,在不同的人手上,會發揮不一樣的威力。就如同即使在牛市中,賺錢的仍然是少部分人一樣。
在“金額”,“時間”與“智慧”三個緯度上,分別有三個地方需要我們循環突破。
第一個要突破的,并不是金額——投資的重點并不在于盈虧絕對值大小,而是在于盈虧比例大小。這一點很重要。看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在同樣的投資環境里,用一萬元作為本金盈利50%,和用十萬元作為本金盈利15%,前者的成績優于后者,或者稍微專業化一點的說法是:前者的資金效率高于后者。
那么多的股民喜歡買垃圾股而不敢買高價股的原因就是如此。他們買垃圾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玩意便宜”。他們是看重絕對值的,所以,即便盈利潛力再高的股票,他們只要看一眼價格,“覺得太貴”,就扭頭而去。
復利公式中:p=(1+r)∧n,p是最終收益,n是投資時長,r是年復收益率,在投資過程中,不管他人的初始資金是多少,相對自己來說,都是“1”,需要關注的是“r”,每天都站在自己的起點上向前邁出一小步。不論這一步在別人看起來有多小。只要它對于你是進步就足夠了。
提高自己的年復收益率,保證r的進步,不與他人過多的比較,可以為自己屏蔽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個要突破的,也是最重要的:
你能不能給我自己的投資款“判上無期徒刑”
研究證明,大約50%以上的人若是丟失了自己年收入的20%的話,其實根本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
投資這個事,最好用不影響自己生活質量的“閑錢”去做,需要擁有的態度是,即使最后這筆錢全部虧光,再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就當它丟了。
獲得財富的訣竅之一就是不冒險。如果投資的金額超過了一定比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做到徹底的淡定。我們歸根到底都是人,心理上的波動都差不多,所以不必對自己太失望,也不要對自己太自信。
給這筆資金“判上無期徒刑”并不是說投資后完全不管它,即使在泡沫高位也不套現離場。而僅僅是一個觀念的轉變,做投資決策的過程是個需要絕對冷靜的過程,如果金額虧損在你的心中比重過大,必定影響投資決策,最后具體的投資行為往往不夠理性,而忘記初心,最后得不償失。
第二個突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第三個突破幾乎是與第二個突破聯合并發的:
投資知識,經驗,智慧,幾乎只能從實戰中獲得——書上寫的,牛人講的,都跟你沒關系。因為只有那些東西在你骨子里生根之后再發芽且不夭折而后還要等上很久才會茁壯甚至茂盛…
能夠給自己的資金“判個無期徒刑”,實際上是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智慧,所以他們有資格站在資本背后——而他是否最終可以成為出類拔萃的投資人,那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情,首先因為他已經起步了;
而且還相當于早已“贏在起點”,因為最初那個“給自己的資金判上無期徒刑”的行為已經為他日后能夠養成“長期深入思考未來”的能力打下了最殷實的基礎。有了這個底子,很多的技巧根本就用不著了,很多的陷阱自動消失了,很多的無奈糾結瞬間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