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讀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干的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一晃三年,有的人已經獨當一面了,可他們還在原地踏步。仔細想想,這些人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也沒有什么特長,他們似乎對任何事情都沒太大的興趣。你問他為什么,他可能會告訴你:“生活不就是這樣,又不是電影,今天蝙蝠俠大戰雙面人,明天007拯救全人類。”
看得出來,這些人過的并不開心,因為他們做的不是自己喜歡的。曾經,我也有過類似的想法:如果我有機會能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我一定會加倍努力地把它做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最近在讀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到興趣這一節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謂興趣,原來如此。那些我們不想干的工作,有的人卻干的津津有味;而那些我們想干的,也有人干的愁眉苦臉。工作沒意思,有沒有可能問題不在工作上,而是我們自己出了點狀況。
首先,有些人其實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通常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會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人們總是傾向做自己最拿手的。所以,我們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不喜歡做的這件事情,是不是僅僅因為我沒有做好?”
如果是,再問下一個問題:“這件事情的完成是否確實對達成目標有益?”如果有益,哪怕確實無趣,都應該去做,直到做好為止;如果無益,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除非是為了自娛自樂。
如果不是。這件事情我已經做的比多數人好了,之所以沒興趣,純粹是因為這件事真的沒有吸引力。如果是這樣,那還是換一件事情做吧。事實上,這種情況是比較少見的,99%的人沒興趣基本等同于沒做好。
其次,有些人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它事情。可事實上,出現這種感覺應該僅僅是因為還沒有開始做那件事情,也沒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生活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有的同學好不容易從生活費里摳出一把吉他,學了兩個月就再也沒有摸過;有的人下定決心買幾本書充充電,拉開抽屜卻發現里面那幾本已經一層灰了;有的人在健身房辦了張年卡,一年下來去的次數連兩只手都數的過來……這些人在投入新的“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后,往往發現這個事情其實也是困難重重。很快他們就會在磕磕絆絆中發現,原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不是新的這個事情,而是更新的那個事情。
做我所愛,愛我所做,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一開始做的就是自己喜歡的。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討論自己喜歡做什么,事實上,確切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人并不多。就像曾經,我們報專業的時候,挑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曾經,我們找工作的時候,挑的都是自己中意的。可今天呢?
所以,興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李笑來老師分享《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的寫作經歷時提到,這本詞匯書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通過語料庫分析統計詞頻后,再反復篩選出托福考試中出現2次以上17次以下的核心詞匯。在寫書的9個月里,收集和處理語料庫文本大約花費1個月,詞頻統計工作的軟件操作只用了幾十秒,剩下的8個月做的是最沒有技術含量、最枯燥、最無聊的復制、粘貼、編輯、整理、審閱、修改、回顧……
很多事情做的多了,自然就能擅長;擅長了,自然就做得比別人好;做得比別人好,興趣就來了。往往不是有興趣了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請記住,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