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經典的東西,其實只是你年輕的時候喜歡的東西罷了。
周日的下午,聽說要下雪和降溫,看不進去書,擺弄了一會兒電腦,關掉瀏覽器,干脆聽會兒歌吧。聽著聽著突然就想到創建一個歌單,將我原來買磁帶聽的歌都找到存起來吧。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聽磁帶了,別說磁帶,現在通過網絡獲取音樂這么方便,連CD也幾乎絕跡了,當然據說現在仍然有部分人懷抱著黑膠唱片不放,但我沒有經歷過黑膠的黃金時代,從最一開始聽的就是磁帶。
在有MP3之前,聽歌是一個很具有儀式感的事情,因為需要很多步驟(比把大象關冰箱里還麻煩),你得從你的磁帶架子(或盒子)上認真挑選一盒你想聽的,如果你的磁帶很多,當你的手指劃過一排包裝或精美或粗糙的塑料盒時,你會陷入短暫的沉思,仿佛先將歌曲在大腦里播放一遍似的,然后你按開錄音機的倉門,認清磁帶的AB面,然后輕輕放進去,再合上。按下播放鍵,磁頭劃過空白會出現一些沙沙聲。
雖然錄音機也有快進的功能,但是一般很少用,因為跟CD和電腦的那種“非線性”切歌方式不同(一下就能下一首),磁帶是線性的,想聽下一首就得等待磁帶一點點轉過去。如果是隨身聽的話,為了省電就更不舍得使用快進的功能了,只能老老實實一首接一首聽完。后來,在使用隨身聽的時候,我們發明了使用筆桿快速卷動磁帶的方法,拿一個圓珠筆插在磁帶孔上,甩動磁帶使得磁帶盒隨著慣性迅速旋轉,即可達到快進的目的,以至于我后來練就了直接用筆就能轉到想聽的任意一首歌的本領。
磁帶的音質還是不錯的,可能那個時候沒聽過數字音樂的緣故吧,從我的記憶來說,磁帶特有的那種模擬電路溫暖音色,要比現在的MP3強多了,即使現在的一些CD也比不了。有時候聽久了,會覺得音質越來越差,這個時候如果不是因為那種質量特別次的盜版磁帶的話,一般就是錄音機的磁頭臟了,解決辦法很簡單,拿一團棉花蘸上一些酒精(如果沒有酒精也可用高度白酒代替),輕輕擦拭一下磁頭就行了,保證立竿見影,聲音一下子就亮了許多。有錢的人家會更講究一些,會買那種專用的清洗帶,長的跟磁帶一樣,但是里面裝的不是歌曲而是空白的毛絨卷,走動的時候會自動將磁頭擦干凈(有點兒類似于后來的VCD清洗碟)。
我現在購買了網易云音樂的賬號,所以即使是從網上下載的也算是正版音樂吧,現在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聽首歌還得花錢,覺得那些音樂人是不是想錢想瘋了,可能他們都沒有經歷過買磁帶聽歌的日子吧,從性價比上來說,那時聽歌可比現在貴多了,一盒正版磁帶幾十塊,好一點兒的盜版也得十來塊(要是算上通貨膨脹的話,怎么著也得相當于現在的一百塊吧,要是按房價算就更貴了)。一盒磁帶一般也就容納十來首歌,有些出版商為了多裝幾首歌,只得降低歌曲長度將每首歌都截取了一半放上去,或者干脆來那種四十首或八十首的大聯唱(港臺叫大串燒),這種聽著就沒勁了,一首歌剛唱幾句就開始下一首了。
今年十一的時候,我回到村里的老家,想辦法找到了我以前裝書和雜物的柜子。無奈時間太久了,我現在只能翻出一些DVD、VCD和CD了,磁帶一盒也找不到了,每想到此,心里都惋惜不已。
附:我創建的歌單(都是磁帶時聽的,后來買CD聽的不算,每一首都聽了不下百遍,唱K的時候全部不需要看歌詞)鏈接 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515310127&userid=299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