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幅思維導圖內容選自長征七號成功發射的報道。
粉紅色分支介紹長征七號發射的基本信息。時間為六月二十五日晚上八點,地點為文昌,運行603秒后分離,軌道近地點為200km,遠地點為394km。
淡藍色分支是對長征七號發射的認識,第一方面是保護外力和因為運行產生的高溫,第二方面是長征七號有很多新技術。新動力,發動機采用液氧煤油,效率比普通火箭提高了60%,是清潔能源,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新能力,14噸,是普通火箭的1.5倍;新結構,助推器為27m,是一般火箭的2倍,里面裝備燃料;新設技是全三維設計,可以提前發現大量的問題;新使命,為以后的改進提供基礎,低軌運行,高軌運行與太陽同步,深空探測的轉移軌道。
綠色分支是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六號的比較,五號體型強壯預計能達到20噸,可以執行空間站,登月,探測火星的任務,六號體型為1噸,比較快速,任務多為運載小衛星。
棕色分支是運輸地點選在文昌的原因,海運相當于沙發,在緯度低的地方發射利用離心力的慣性可以節能,選在海邊發射可以保證不使居民受到損害。
深綠色分支是長征七號發射前的準備過程,首先是車間組裝,吊裝載荷,然后是垂直轉運,有四個彎道,角度為60°,下一步是臍帶供給,長征七號側面有塔狀的加注管和供氣管,6個擺桿,內部鋪有電纜,還有配氣和電源的房間,發射前的最后一步是煤油加注,分為三個過程,第一次先加入小部分,之后加到90%,最后在加入小部分達到精準的目的,可以放置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