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積善成德

積善成德,出自儒家經典《荀子》

《荀子·勸學》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這是反映了儒家重要的教育觀

積善者,《荀子·儒效篇第八》曰:“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荀子認為“人之性惡”,“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順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所以曰善“非吾所有也”。但是人可以通過不斷的受教育、學道德、行禮儀從而獲得善最終成為圣人,正如“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故而“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所以曰善“可為也”。

而積的方法,荀子提出“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并一不二,即孔子所曰“一以貫之”,就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思,《勸學篇》有比喻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認為君子為學為人亦當有此態度,積小善不輟而成大德圣人,如此便能自然而然地通達神明,《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曰:“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荀子這種思想是發揮于大學的“格物致知”理論,《大學》有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這里的物,不指物品,乃是事之意,而格,為格正之意,《書?冏命》曰:“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穎達疏曰:“格其非妄之心。心有妄作則格正之。”所以格物,是指君子事事以禮自格,以求其行正,正如蒙童初習字,字字約之以格,以使其字正。如此“格物”便是積善也,

格物不止,積善不息,方能“致知”,“致知”即知“神明”也。此處“神明”并不是鬼神之意,而是指代易經中的“神明之德”,即是萬物之道。萬物之道,即是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亦是修身之道,修身之道,亦是治國之道。“積善成德”,蓋積善成性,則所念所為,內則益于己,外則利于人,窮則治于身,達則濟于世,此所謂“圣心”也,能為此,則自然能明為人之道,能明萬物之道,能明天地之道,故而謂之“自得神明”也,此即孔子所謂“知天命”也,能通于此,自可參乎天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不喜歡自說自話,我喜歡自己給自己導戲; 我喜歡坐在車上發呆,看著窗外景色一幕幕一閃而過; 戴著耳機,假裝自己不寂...
    小沙發閱讀 295評論 0 0
  • 中午午休的時候,B君和K君在開黑打游戲,一邊專注著手上的操作,一邊熱烈的討論著戰局。 趴在桌上小憩的S小姐,把頭埋...
    羽扇綸巾_Q醬閱讀 108評論 0 1
  • 我一直,和你一直在做什么!
    傾年閱讀 20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