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成德,出自儒家經典《荀子》
《荀子·勸學》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p>
這是反映了儒家重要的教育觀
積善者,《荀子·儒效篇第八》曰:“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避髯诱J為“人之性惡”,“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薄绊樔酥?,必出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所以曰善“非吾所有也”。但是人可以通過不斷的受教育、學道德、行禮儀從而獲得善最終成為圣人,正如“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斲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惫识笆ト艘舱?,人之所積也?!彼栽簧啤翱蔀橐病?。
而積的方法,荀子提出“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辈⒁徊欢纯鬃铀弧耙灰载炛?,就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思,《勸學篇》有比喻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認為君子為學為人亦當有此態度,積小善不輟而成大德圣人,如此便能自然而然地通達神明,《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曰:“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荀子這種思想是發揮于大學的“格物致知”理論,《大學》有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這里的物,不指物品,乃是事之意,而格,為格正之意,《書?冏命》曰:“繩愆糾謬,格其非心?!笨追f達疏曰:“格其非妄之心。心有妄作則格正之。”所以格物,是指君子事事以禮自格,以求其行正,正如蒙童初習字,字字約之以格,以使其字正。如此“格物”便是積善也,
格物不止,積善不息,方能“致知”,“致知”即知“神明”也。此處“神明”并不是鬼神之意,而是指代易經中的“神明之德”,即是萬物之道。萬物之道,即是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亦是修身之道,修身之道,亦是治國之道。“積善成德”,蓋積善成性,則所念所為,內則益于己,外則利于人,窮則治于身,達則濟于世,此所謂“圣心”也,能為此,則自然能明為人之道,能明萬物之道,能明天地之道,故而謂之“自得神明”也,此即孔子所謂“知天命”也,能通于此,自可參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