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這個詞匯我們都不陌生,它最常出現在勸慰人的情景——“你反過來想想,他也有他的苦衷啦……”近來,更是有很多微博大V常常把同理心、移情能力掛在嘴邊,于是,我們默認換位思考是一個優秀的品質,幾乎可以約等于一個人有很好的素養,內心柔軟,待人溫柔等。換位思考能力,確實是情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請不要把它劃歸為性情細膩溫柔之人的專屬特性。因此,不能以“我天生神經大條”、“我為人處事都很理性”等理由,而為自己不會換位思考開脫。以上,邏輯有些復雜,中心思想是:
換位思考,不僅僅是優秀的個人品質,還是本事,一般人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有本事的人換位思考能力不會差,換位思考能力差的趕緊加強練習吧。
表達愛的五種方式排序
有些事在不同人心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明確這一點,并學著站在他人立場看問題,會化解太多不必要的矛盾。這很難,但是值得嘗試。
我從“改變自己”這個微信公共平臺了解到,表達愛的方式有五種:
1)言語上的肯定——“你今天笑得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更美”
2)肢體上的接觸——擁抱,輕拍肩膀
3)贈送禮物——小到早上送到桌上的咖啡,大到生日購買的名牌包
4)提供服務——學長幫幫我
5)有品質的相處時間——在一起做喜歡做的事
當我們想要表達愛的時候基本都是從以上五種出發。我相信,沒有人不喜歡接受別人表達的愛,可是問題就是,這五種愛的表達方式在每個人心中的排序和權重是不同的。比如我的排序是:54231,而我閨蜜的順序是43215。而且同一個人對這五件事的偏好隨著年齡的變化也會發生變化,比如我曾經認為提供服務沒有特別重要,盡量別麻煩別人嘛,自立自強,可是現在覺得如果有人愿意為我提供服務,這非常難得,我會幸福感爆表?;氐街黝},如果一個人用我不喜歡或者不看重的方式向我表達愛,即使他再用力,我也不會感受到強烈的幸福,我又不會演出來特別幸福的樣子,那么我這種接收愛意的反應也就達不到這個人的預期,時間久了,感情會有裂紋,再久,就崩了。
怎么破?這不都有五條明明白白地列出來了么?問問你的情人/朋友,彼此心平氣和地為五條排序,并說一說,預期中最好的和比較好的表達愛的方式是怎樣的,可以具體描繪一個場景,或者概括地說出一類事情。
如有余力,還有更妙的。曾經在《心理》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方法促進戀人關系,我覺得完全可以推廣到朋友間相處(如果你不嫌矯情~)。下面我來添油加醋地敘述一下這個方法:
找個安靜美好的時間,比如暖洋洋的午后,兩人坐在柔軟的沙發上,聽著悠揚的音樂,相視,滿眼微笑歡喜,溫飽安樂愜意之時,Let's do something new…….很好,找出兩張白紙,兩桿筆,每個人寫出自己最想與對方一起做的20件事,事無大小,喜歡為準。要發自內心地喜歡的喔,如果一方是選擇重度焦慮癥患者,選20個也糾結的話,那么就多給他/她一些時間來完成,因為這個單子要真實地反應內心的想法。然后兩個人交卷,快去看看對方寫了些什么~ 接下來我們劃出兩張單子上相同的“喜歡與對方一起做的事”。以后,一旦發生矛盾、不愉快、或者無所事事,即可找來這份共同的“喜歡與對方一起做的事”,做之。
無論五件事還是20件事,都是簡單可行的小方法,讓你了解你的伙伴。了解你的伙伴,這是換位思考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樸素的心,由己及人
其實,換位思考沒有很難啦。當一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有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感受,如果你能把這種感受發散一下,推及到他人,想到他人在遇到類似的時候也會有好的或者不好的感受,那么你就離換位思考不遠了。
如果,在campus square看到一個哭泣的女生,我會走到star bucks買一杯熱巧克力遞給她,并送她一個理解的微笑,然后走開。如果,在自動販售機前看到沒有足夠硬幣的少年,我會走過去,遞上幾個quarter,舉手之勞。如果,姐妹感情糾結,我會用最理智的思維以旁觀者的角度給出促進雙方感情的建議。如果,有講座的通知,即便是冷門,只要我能抽出半個小時,我就去捧場,因為總是可以抽出半個小時的,校園里也不會很遠,只要是講座,主講人都是準備過的,我都會有收獲的,冷場才最最打擊人心。如果,我沒有特別發愁的事,就保持微笑。如果,我有力氣贊美別人,我就不吝嗇好話。
這些不是單純的假設,我會說到做到。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對于我這種行動派沒有什么壓力。
因為,我切身體會過沒有“如果”的心情。我曾經在特別寒冷的一天,在campus square的椅子上哭泣,半個小時沒有人發現我;我曾經在自動販售機前掙扎了許久,沒有路人發現我的尷尬;我曾經感情不舒暢;我曾經辦過很多講座,我知道求人來參加是怎樣的卑微和委屈,盡管講座都是精心準備、真心有益;我曾經看著一個人整整一天陰沉的臉龐;我曾經渴望一句贊美。
這就是同理心,由己及人。
用戶體驗
換位思考,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在產品或服務與用戶之間也意義非凡。
當Kio說他要談用戶體驗的時候,我的興奮點被戳到了!翹首期待看到他關于用戶體驗的日志。http://www.blogbus.com/mrkio-logs/239425359.html
我學了六年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在IE眾多分支中,心里話,最喜歡的是人因工程,因為它結合了工業效率、設計、人體感受等等因素——這種高大全的事情多么惹人喜愛。曾經我以為,像Kio文中提到的這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是人因工程的范疇,可以通過一些實驗、一些數據統計達到最優。比如德國人通過一系列實驗得出,手機上的那些鍵的去留和位置,比如光線強弱對工人生產效率的影響,比如工作臺的高低對工人脊椎的影響。而我學的另一門課,Service Science,教會我用許多美麗又復雜的數學模型去解決排隊等待問題、工作人員排班問題、最短路問題。連這些服務業相關的事情,都能解決呢。在我這個工科女眼里,產品和服務都是科學,都是標準化的,好的用戶體驗可以通過科學技術達到。
現在,忽然意識到,這并不是一件那么理性的事。尤其,現在作為一個IT從業人員,身兼客戶咨詢服務的職能,真的特別需要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立場去使用產品,體會他們的抱怨不滿,又或者,先他們一步提出改進方案而避免客戶抱怨。
在工作中,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來自客戶的郵件,有時候明明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很好,但是客戶沒了解這些功能就挑毛病,簡直無理取鬧。被冤枉次數多了,我意識到了客戶沒有錯,他沒有了解到這些功能也一定有原因。我們有PDF版本的說明書,但是不能保證每次更新產品的時候同時更新說明書,并發給客戶——這就是癥結。于是,我設計了條目清晰的“在線用戶說明書”,總計花了60個小時完成了說明書的所有文字和截圖,之后及時更新所有新功能?!霸诰€說明書”上線之后,抱怨少了一半。
可是,無論怎樣站在用戶立場思考和體驗,你都無法做到一個產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就好比即使讓公眾在草坪上踩出來一條路,但是它只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愿,總有人不走尋常路,總有人會有獨特的需求。于是,我認為,一個產品或者服務的個性化設計的程度和是否可以個性化設計的靈活性,也是關乎用戶體驗的重要部分。這淌水很深。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定制,增加成本的同時增加利潤?還是設計時給用戶更多選擇權限,讓他們可以自主設計調配產品中的某些部分?我還沒有想好……
昨天看微博被一個細節感動了。非常偶然地看到了周鴻祎的微博頁面,他的個人描述是:“360公司首席用戶體驗官,曾經的程序員現在的產品經理”?!笆紫脩趔w驗官”,這幾個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周老板對自己如此定位,作為一個行業的領軍人物,了不起!不管360做的是否和您心意,不能否認它的成功,和它不斷進步的決心。
你看,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注意到了換位思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