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中國的帕夫雷什中學,你在哪里?——再訪烏克蘭(2)

李鎮(zhèn)西: 中國的帕夫雷什中學,你在哪里?——再訪烏克蘭(2)

原創(chuàng): 李鎮(zhèn)西1? 鎮(zhèn)西茶館? 10月9日

11年前來烏克蘭,是因為蘇霍姆林斯基;這次重訪烏克蘭,依然是因為蘇霍姆林斯基。如果沒有蘇霍姆林斯基,我可能和烏克蘭扯不上什么關系。

而對我來說,烏克蘭最有魅力的地方,應該是蘇霍姆林斯基曾任校長22年的帕夫雷什中學。

從基輔到帕夫雷什中學,得先坐六個多小時的大巴到波爾塔瓦州的克雷門楚格市。在楊東平教授的提議下,我們利用六個多小時的時間,舉行了“大巴學術研討會”。

每個人分享各自的教育心得或案例。我先談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另一面”,著重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富有人道主義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的蘇聯(lián)是如何遭到粗暴的批判,而蘇霍姆林斯基則表現(xiàn)出怎樣不畏權勢、堅持真理的精神;楊東平教授結合他最近出訪韓國,談了他對韓國基礎教育的了解;其他老師有的談自己最近讀的書,有的談學校的教育創(chuàng)新,有的談課程和教學方式的改革……

窗外,秋色斑斕;車內,思想燃燒。

在克雷門楚格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我們驅車前往位于基洛夫格勒州的帕夫雷什中學。

本來說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卻用了兩個小時。因為司機不熟悉路,不停地問路。終于他說“到了”。我一看窗外,是有一個校園,金黃樹葉像瀑布一般傾瀉在學校的柵欄上。這和我記憶中帕夫雷什中學不太像。

下了車,也沒見到校門,后來終于找到校門了,卻不是以前我進過的那個校門。我想,也許這是學校的后校門吧!

出來一位個子高高的中年男子,笑瞇瞇地,說他就是校長。我一聽便意識到,我們肯定走錯了。

果然,通過翻譯和他的交流,我們才知道真的走錯了。這個學校叫“帕夫雷什卡中學”,而不是我們要去的“帕夫雷什中學”。烏克蘭語中,兩個學校的名稱發(fā)音極為相近。所以司機也搞錯了。

雖然知道我們找錯了,可校長熱情得不得了,一定要我們進去轉一圈。我們不好拒絕,便跟著他走進了校園。

學校簡陋而樸素。無論從環(huán)境還是校舍看,這的是一所典型的鄉(xiāng)村學校。校長興致勃勃地給我們介紹學校的情況,他還特別自豪地說,學校曾經(jīng)培養(yǎng)過一名宇航員。其實,我們都明白,這名宇航員顯然不能說是這所學校“培養(yǎng)”的,只是在這里讀過中小學。但我完全能夠理解,一名校長對自己學生取得成功的那種由衷的自豪感。

離開學校時,校長主動說要開著自己的車在前面給我們帶路,他怕我們又走錯了。在簡陋的鄉(xiāng)村公路上,我們又曲曲折折地行駛了半個多小時,終于我看到那熟悉的帕夫雷什中學校門了。




蘇霍姆林斯基多次在他的著作中,飽含感情地把這所學校稱為“藍天下的學校”。我理解,所謂“藍天下的學校”就是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樹木蔥蘢、鮮花盛開的學校。而眼前的帕夫雷什中學正是如此。

帕夫雷什中學位于一條公路旁的小坡上。校門不大,有幾級臺階。當我們走上臺階時,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也是我的老朋友——德爾卡其迎了上來,熱情地和我們一一握手。

然后,一位身著烏克蘭民族服裝的姑娘給我獻上一個大大的面包,這是烏克蘭迎接客人最尊貴的禮物。然后,一群手持白色菊花的小學生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獻上她們手中的花兒。

接下來,學生和老師們舉行了簡樸而又隆重的歡迎儀式。孩子們朗誦了詩歌,老師們演唱了歌曲。此刻,藍天特別純凈,陽光特別燦爛。

雖然是第二次來這所學校,但我依然被它的美感染了。

帕夫雷什中學的校園,既是一個花圃,又是一個果園,還是一個森林。無論花圃、果園,還是森林,都是當年蘇霍姆林斯基留下的遺產(chǎn)。我再次穿行在枝葉參天的果園里,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之間的縫隙灑下來,果園里陽光斑駁。

當年蘇霍姆林斯基建的一個植物溫室至今還在。他種的兩棵樹的樹梢已經(jīng)聳入云霄,融入藍天。

在蘇霍姆林斯基親手種植的樹下,我們每一個人都種下兩株玫瑰,以表達我們對蘇霍姆林斯基和帕夫雷什中學的敬意。

在二樓一間大教室里,到處都放著各種造型的面包,因為正值學校的“面包節(jié)”。孩子們以“面包”為主題為我們表演舞蹈和各種節(jié)目,歌頌秋天,歌頌豐收的季節(jié)。

明媚的陽光從孩子們身后的玻璃窗投射進來,打在他們的頭上、肩上和手臂上,小姑娘便在逆光的輪廓中跳躍著,舞蹈著,格外純凈而美麗。

校園里沒有大路,最寬的水泥路最多不過50米長,小路大多只能容兩個人通過,隨著緩緩的山坡起伏。這樣的校園,任何車輛都開不進來。這里只是孩子們的天地。

是的,學校的花園里,到處都有童話般的小房子、小動物,校長說,這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創(chuàng)作的童話故事場景。老師們常常帶著孩子們讀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這些童話故事,然后再帶著孩子們到這里來體驗童話情景。

我們都贊嘆,帕夫雷什中學就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緊挨校門口的一座二層小樓,便是學校最初的教學樓,蘇霍姆林斯基的辦公室和他的家也在其中。

校長帶我們走進小樓,在門口的一個過道上,屹立著一尊潔白的蘇霍姆林斯基塑像。德爾卡其說,這就是當年蘇霍姆林斯基迎接孩子和老師的地方,在這里他也經(jīng)常和孩子、老師們親切聊天。蘇霍姆林斯基在這里當校長時,整個學校只有這一棟兩層的教學樓,只有這個樓梯口。此刻我們站在這里,看著蘇霍姆林斯基塑像,感覺他正在迎接著我們的到來。

再往里面走,幾間當年的教室現(xiàn)在成為蘇霍姆林斯基紀念館,里面陳列著許多和蘇霍姆林斯基有關的實物和文字,展示著教育家平凡又不普通的教育人生。

我特別注意到那一疊厚厚的筆記本。雖然我不認識烏克蘭文,但工工整整、一絲不茍的漂亮的字跡我還是能夠欣賞的。解說的老師對我們說,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當年的聽課筆記。我忍不住拿過本子一頁頁翻開,想象著當年蘇霍姆林斯基凝神聽課的神態(tài),還有他認真仔細寫下聽課筆記的情景,我頓時感到這發(fā)黃的聽課筆記本,似乎還存留著蘇霍姆林斯基的體溫。

紀念館隔壁,便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辦公室、書房、臥室和廚房。書房里,至今還保留著蘇霍姆林斯基的部分藏書。解說員說,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書房,擁有9000余冊藏書,有一部分已經(jīng)珍藏在其他博物館。但我們置身于現(xiàn)存的藏書,依然能夠就感覺到蘇霍姆林斯基極為廣闊的閱讀視野。

我想到蘇霍姆林斯基不斷給教師們的忠告:“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解說的老師特意指著墻上的一張照片對我們說:“這張照片是卡婭前不久才提供給我們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生前最后一張照片。當時蘇霍姆林斯基在辦公室,透過玻璃窗凝視著外面校園里的孩子們。一個月后,蘇霍姆林斯基便去世了。”?

照片上,明顯憔悴的蘇霍姆林斯基坐在辦公室里,目光卻望著窗外。他是帶著對學校、對孩子、對教育的不舍之情告別這個世界的。




我們坐在會議室里,一邊聽取德爾卡其校長對學校的介紹,一邊吃著當年蘇霍姆林斯基帶領孩子們建成的果園里的成果:葡萄、核桃、蘋果……那種感覺真是非常奇妙而美好。

德爾卡其今年69歲了,她1999年開始當校長,已經(jīng)20年校長。但如果算她在這所學校工作的時間,則已經(jīng)43年。

校長向我們介紹了烏克蘭基礎教育的基本情況——

烏克蘭多年來一直實行11年免費教育。所謂“11年學制”,指的是小學4年,初中5年,高中2年。有些村子學生太少,就只有9年制。因此,烏克蘭的基礎教育只有兩種類型的學校——9年制和11年制。當然,近年來有的地方開始實行12年學制,即高中增加一年。帕夫雷什中學所在的基洛夫格勒州州就有3600多所學校,每個村子都有學校。帕夫雷什中學所在的村鎮(zhèn)比較大,學生也多,11個年級500來人,而其他學校大都不到100人。

在烏克蘭沒有“小升初”和“中考”的概念,他們從一年級十一年級都在一個學校一個班讀,中途沒有任何選拔淘汰的考試。11年讀完就畢業(yè)考試,學生都可以上大學。帕夫雷什中學的所有孩子都是學校周邊的農(nóng)家子弟。烏克蘭沒有“擇校”一說,均為就近入學。學生們選擇學校的唯一標準,就是離家近。

“帕夫雷什中學”,其實,按中國的說法,應該是“帕夫雷什學校”,因為他們的11年包括了小學。在蘇聯(lián)(含烏克蘭)基礎教育的學校都叫“中學”,雖然有小學學段,但依然叫“中學”。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小學”的學校名稱。

在帕夫雷什中學,1-4年級一個老師教一個班,老師都是”全科教師”,除了音樂、英語以外。

烏克蘭教育部有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但校長只拿來做參考。課程的設置都由校長決定。而且在整個1–11年級里,考試權在學校——考不考,考什么,何時考,都由校長說了算。

每天午后13:15,學校的教學課便上完了。孩子們有的放學回家了,有的參加學校的課外活動——都是自愿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學生成績很好,根據(jù)今年州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帕夫雷什中學教育質量在全州3600多所學校中排名第17。畢業(yè)生中除了兩名學生成績稍微弱一點只上了職業(yè)技術學院外,其他全上了大學。




如果就學校的“硬件”而言,帕夫雷什中學實在“不敢恭維”。

我剛才說了,學校最初就只有一棟兩層小樓。該樓面積約1200平米,磚木結構,樓板是木板。這棟教學樓從蘇霍姆林斯基當校長起,一直用到現(xiàn)在,目前是這所學校最大、最雄偉的主樓。現(xiàn)在是蘇霍姆林斯基紀念館(含蘇霍姆林斯基舊居)。

在二樓,有一間可能是學校最大的房間,約90平方米,地上鋪的是老式的木板,這里應該是學生最大的室內活動空間,因為房子的墻壁上安裝了4副爬梯,6個籃板,地板上畫著球場線。不過,我感覺房間的功能不僅僅是體育運動,因為還擺著一些音響、話筒、道具,估計平時一些文藝演出也在這里舉行。學校為歡迎我們演出的幾個節(jié)目也是在這里進行的。所以,說這里是“多功能活動室”更恰當一些。

一幅巨大的蘇霍姆林斯基畫像掛在墻上,老校長一直注視著這里活蹦亂跳的孩子們。

除了這棟舊樓,學校另外還有兩棟房子——有一棟比“主樓”小得多的教學樓,另一棟是新修的四間教室的平房。這三棟分別是1-4年級(小學)、5-9年級(初中)、10-11年級(高中)的教室。

學校的教室也很簡樸。教室外面是一個沒門的大柜子,柜子里有很多掛鉤,是學生用來掛衣服的。大柜子旁邊是一排比較低的小柜子,上面擺滿了孩子們的手工作品。

教室門上寫著:“進教室——可以玩耍,可以開心,可以學習,可以觀察,可以思考,可以犯錯……”

這些話并不氣勢宏偉,卻讓人心動。

教室里沒有投影儀、一體機,也沒有電子白板或多媒體等。不過就是常規(guī)的黑板、桌椅等等。教室后面是一個學生放物品的大柜子,柜子下方是一塊又大又厚的地毯。教室的窗臺窗簾干凈而別致。

整個校園,除了學校大門里教學樓上的一面國旗,我沒有看到任何“文化打造”的痕跡。

沒有“辦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校風”“教風”“學風”之類的表述,也沒有“一切為了孩子”“培養(yǎng)走向世界的現(xiàn)代中國人”“托起祖國的明天”“把孩子放在正中央”“以教學為重點,以科研為抓手,以質量為生命,以立人為根本”“質量立校,名師強校,科研興校,特色亮校”“讓學校成為孩子綻放生命的精彩舞臺”之類的宏偉口號,更沒有“領導關懷”“學校榮譽”的櫥窗,但學校的每一絲氣息,都散發(fā)著人的芬芳。

這真是一所樸素的學校。




離學校一公里左右,有一塊村里的墓地。蘇霍姆林斯基就安葬在這里。

我們來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墓前。

雖然是一個公墓,里面有許多墓碑。但蘇霍姆林斯基的墓碑格外高大,碑頂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胸像。此刻,燦爛的陽光慷慨地灑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頭上和肩上。

我們肅立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墓碑前,默哀,鞠躬。

帕夫雷什中學幾位女教師朗誦之后,我代表我們這一行中國教育者致辭——

今天,我們十六位中國教育者,來到偉大的蘇霍姆林斯基墓前,向這位不朽的教育家表達我們永遠的敬意。蘇霍姆林斯基生前不會想到,他的教育思想將傳到中國,并影響中國無數(shù)的教育者。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光榮,也是中國的榮幸!我相信,這份光榮和榮幸,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將永遠引領著激勵著中國千千萬萬教師的成長!

我代表大家把一個大花籃敬獻于蘇霍姆林斯基墓前。

然后,我們一行人還有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代表,一一走上前去,把一束束鮮花獻給蘇霍姆林斯基。

緊挨著蘇霍姆林斯墓,是他夫人的墓。蘇霍姆林斯基夫人生前也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同事。我們同樣向她表示了敬意。

在蘇霍姆林斯基夫婦墓的后面,是蘇霍姆林斯基母親的墓。墓碑上注明著老人家的生卒年份:“1882-1987”。我心里默默算了一下,她生蘇霍姆林斯基時,已經(jīng)36歲;蘇霍姆林斯基去世時,她已經(jīng)88歲;而她離開這個世界時,是105歲。也就是說,她的兒子去世后,她還在這個世界上活了17年,這是怎樣一種孤獨和哀慟!

但她毫無疑問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同樣向這位偉大的母親獻上了一束花。




作為一所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我們很想了解一下其蘊含的“奧秘”。

于是在座談中,我們問校長德爾卡其:“帕夫雷什中學在課程開發(fā)和教學模式改革方面有什么特點?”

她沉吟著,似乎這個話題很艱深。遲疑了一會,她說:“我們學校的課程和其他學校沒什么不同,我們主要是重視學校和家庭的配合,一直注重家長的培養(yǎng),所以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

我們感覺她“跑題”了,便將同樣的問題換了一種方式提出來,繼續(xù)引導她:“你們學校的教學質量,在全州名列第17名,這個成績是如何取得的?帕夫雷什中學在哪些方面優(yōu)于其他學校?”

她想了想,回答說:“我們的老師很用心地教,孩子們很用功地學,他們的家長也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

還是沒有答到“要點”上。

但我們突然意識到,是我們錯了。

同行的郭文紅老師說:“人家就是一所農(nóng)村學校,教師敬業(yè),家長重視,孩子努力,自然就考得好。這不就是教育的常識嗎?何必非要問出個‘特色’‘模式’呢?”

是的,帕夫雷什中學遵循教育常識,并把這個常識落實到了每一天,他們便取得了突出的成績。除此之外,哪還有什么“奧秘”啊?

可我們總希望從校長口中聽到什么最新的“辦學理念”“教育特色”“教學模式”,老想著在這里“挖掘”出他們的“新課改”,甚至“steam課程”之類。因為在國內,我們都是以這樣的“標準”去衡量評價一所學校的“檔次”的。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國內許多學校都爭相拋出一個又一個“理念”“模式”來標榜自己“首創(chuàng)”了什么,或“第一個提出”了什么,以顯示自己“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眼花繚亂,嘈雜喧囂。

然而,帕甫雷什中學是寧靜而樸素的。我們卻想從這寧靜和樸素中“追問”出“熱鬧”和“華麗”,豈非緣木求魚?我們真是愚蠢到家了。

片刻反思自責后,我問了一個樸素的問題:“帕夫雷什中學繼承了蘇霍姆林斯基時代的哪些傳統(tǒng)?或者說,蘇霍姆林斯基的哪些做法,你們現(xiàn)在依然保持著?”

這下校長不假思索地說:“我們至今保留著讓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傳統(tǒng),有許多課程都是在野外在森林進行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當年的做法,而這個做法,至今其他學校沒有。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做校長時,設立了許多節(jié)日,比如面包節(jié),我們一直堅持到今天。”

她的回答,讓我一下子想到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帕夫雷什中學》《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著作中的生動描述,除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面包節(jié)”,還有“母親節(jié)”“女孩節(jié)”“歌詠節(jié)”“鮮花節(jié)”“蘋果節(jié)”“云雀節(jié)”“詩歌節(jié)”“故事節(jié)”“冬節(jié)”“莊稼節(jié)”“鈴聲節(jié)”“音樂欣賞節(jié)”“名畫欣賞節(jié)”……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教育與社會、學校與自然、孩子與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帕夫雷什中學將這些傳統(tǒng)繼承至今,不正是它的卓越之處嗎?

我們當然希望學校能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地有許多教育創(chuàng)新,但這種創(chuàng)新必須是自然而然的,尤其是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不能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帕夫雷什中學不是中國的人大附中或十一學校,它就是一所典型的農(nóng)村學校,能夠將學校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幾十年如一日地繼承下來,成為學校師生的生活常態(tài),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嗎?

我常說:“樸素最美,幸福之上。”一個學校,只要孩子快樂,教師幸福,家長滿意,這不挺好嗎?

帕夫雷什中學正是這樣一所樸素而幸福的學校。它的存在,是不是會讓我們對中國許多色彩過于艷麗的“名校”有所反思呢?




其實,烏克蘭也有“不樸素”的學校,比如我們第二天參觀的基輔人文中學。

這是一所以人文教育為特色的公辦中學,免費教育,學生均為8-11年級的孩子。學校開設的課程以語言類和藝術類為主,兼有理科學習,但以前者為重點。

這個學校“牛”到什么程度?綜合評估在烏克蘭中學中排名第一這個都不算什么,關鍵是學校第一任董事會主席是烏克蘭總統(tǒng),以后歷任總統(tǒng)幾乎都到過這所學校,所以女校長說,這些總統(tǒng)都是她的好朋友。“但亞努科維奇這個流氓、強盜沒來過!”她特別強調這一點。她還自豪地向我們介紹學校出去的杰出人物,比如有一個學生后來曾擔任烏克蘭教育部部長。

走進這所學校,宛如走進了一個藝術博物館,到處都可以看到許多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作品就陳列在每一層樓的墻上和過道邊。而且這些作品大多是國內著名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還有一些名人的業(yè)余作品,包括烏克蘭一位總統(tǒng)(名字我忘記了)的作品;也有的作品出自本校學生之手。

在每一間教室,都充滿濃濃的溫馨而高雅的藝術氛圍,四壁都呈現(xiàn)著藝術作品。與其說是教室,不如說是藝術品展廳。

教師的辦公室其實就在教室里——在教室前面的一角,我們看到了教師的辦公桌,上面有電腦、書籍、花瓶,居然還有樂器。我們正在四顧欣賞藝術作品時,一位女教師順手拿起一把吉他為我們且彈且唱,十分投入,表情很是陶醉。我們情不自禁熱烈鼓掌。

這所學校的硬件的確很有檔次的,連廁所的設備都讓我們驚嘆:洗手臺、自動熱水、洗手液、衛(wèi)生紙、擦手紙、烘干機……當然這些設備在中國許多星級酒店也很常見,但這所學校畢竟不是五星級酒店啊!

我給楊東平兄耳語道:“這是基輔的‘人大附中’!”

我僅僅是從外觀“高大上”的角度,說這所學校像中國的人大附中,其實兩所學校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至少人文中學并沒有“掐尖”似的招收“優(yōu)質生源”。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豪華”甚至充滿“貴族氣息”的學校也有存在的意義。不同的地區(qū)環(huán)境,不同的生源情況,不同的教育重點,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必然呈現(xiàn)出不同類型或特色的學校。

我是在寫帕夫雷什中學時,想到這所學校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艷麗和芬芳。我欣賞人文中學的高貴,也點贊帕夫雷什中學的素雅。




雖然時不時有像我們這樣的遠道而來的參觀者——據(jù)校長說,學校每年大概有三百人左右來參觀,但總體上說,帕夫雷什中學至今還是一所安靜的學校。這里的“寧靜”不只是指外在的世外桃源般的悠閑環(huán)境,更是指學校沒有中國國內各學校所承擔的無休止的上級行政干擾:一茬又一茬的“視察”“督導”“驗收”“評估”……

一塵不染的純粹,心無旁騖的專注,教育便是一切,孩子便是全部——幾十年來,帕夫雷什中學就這樣默默地生長在遠離城市的鄉(xiāng)村。

它甚至有些孤單,因為雖然也有一些學校在踐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它至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物以稀為貴,帕夫雷什中學因此而格外珍貴。

想想,如果帕夫雷什中學在中國,會有怎樣的待遇?

被授予“烏克蘭首批國家級示范學校”是毫無疑問的,此外還有“國家級百年名校”“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學校”“國家級園林學校”“全國德育示范學校”“全國勞動教育示范學校”“節(jié)日文化傳統(tǒng)學校”“烏克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示范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青藍工程示范學校”“百千萬教育人才培養(yǎng)基地”“教育家培養(yǎng)搖籃學校”“家校合作示范學校”……

更重要的是,國家會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帕夫雷什中學這“優(yōu)質教育資源”盡可能擴大化,“集團化辦學”當然是最佳選擇,“帕夫雷什中學教育集團”應運而生,全國各地的分校遍地開花:“帕夫雷什中學基輔市分校”“帕夫雷什中學基洛夫格勒州分校”“帕夫雷什中學頓涅茨克州分校”、“帕夫雷什中學日托米爾州分校”……

還會有許多專家到學校幫著總結、梳理、挖掘、提煉出學校教育教學的各種“經(jīng)驗”,進而概括出“5T教育”、“3X五步教學法”、“54321課堂模式”之類的“成果”,然后這些“成果”均獲得烏克蘭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改革成果特等獎,接下來便是出版叢書、拍電影電視劇,然后全烏上下掀起“學帕(夫雷什中學)熱潮”,前來帕夫雷什中學參觀學習的團隊絡繹不絕,學校于是不得不專門成立一個“對外接待部”……

如果帕夫雷什中學遭遇這樣的待遇,恐怕它早就被折騰死了——就算依然活著,可校長累,老師煩,學生苦……華而不實的榮譽,會讓帕夫雷什中學失去教育,更讓學校的師生失去幸福。

中國的許多學校不正是這樣的嗎?


十一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這樣描述學校的位置和環(huán)境的——

我們學校坐落在距克列明楚格市15公里的一個大村莊的邊上。學校占地約5公頃,與一片森林和集體農(nóng)莊的肥沃農(nóng)田毗連,南面有奧麥利尼河流過,這是第聶伯河一條不大的支流。這條小河在這里被截斷,形成一座大水庫。

整個村子都被濃密的樹木遮蔽著。我們在學校和農(nóng)莊的田地之間栽植了幾片防護林。學校旁邊是一個周圍種著果木的體育場。校園西北是一道深谷。我們沿溝栽種了橡樹,溝坡上遍植了丁香樹。已經(jīng)現(xiàn)在長成橡樹林帶和繁茂的丁香樹叢。

校園地形是一片起伏不大的山崗。登上小山崗,第聶伯河岸曠野的美景即可展現(xiàn)在眼前。天氣晴朗時,從較高的山崗上連第聶伯河對岸波爾塔瓦地區(qū)的原野和克列明楚格水庫的碧藍水面也可以盡收眼底,地平線上刻畫著水電站的輪廓,清淡的霧靄中依稀可見鐵路車輛廠和汽車制造廠的廠房。

半個世紀以后,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中這幾段文字,幾乎可以一字不改地作為今天帕夫雷什中學環(huán)境的解說詞。

這是帕夫雷什中學的幸運。

離開帕夫雷什中學時,我在車上看到了一片寬闊的水域,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這就是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描繪的那條已經(jīng)被截斷成為“水庫”的大河。我頓時激動起來,甚至很想下車拍一張照片,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所記載的他和孩子們一起劃船前往某個荒無人煙的島子的情景。

可惜一晃而過,我來不及拍下這條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里這樣寫道:“……可是我們沒有船,于是我從新學年一開始就攢錢,到了春天,我就從漁民那里買來了兩條船,家長們又買了一條船,于是我們的小船隊便出發(fā)了。”

當年蘇霍姆林斯基所率領的小船隊,就是從這里劃向遠方的。

同樣是在《帕夫雷什中學》,蘇霍姆林斯基生動而深情地寫到他們學校的野外宿營——

我們學校有個傳統(tǒng),每逢暑期每個教師都要帶孩子們到野外去宿營幾天。孩子們特別喜歡在草場上宿營。他們迫不及待地盼著那些令人神往的夜晚的到來。那時,他們將在繁星閃爍的夜空下,在散發(fā)著清香的干草堆上,聽著關于遠方國家和遙遠星空世界的故事,靜聽夜間的沙沙聲。繁星的閃爍,可口的稀粥,篝火陰燃的炭火,黎明前那逼人多晶草堆的寒氣,河岔中的戲水——這一切,都在孩子們心靈里留下不可磨滅的、無法忘懷的印象。

這是多么浪漫的教育生活啊!

中國的孩子,如今有這樣“令人神往的夜晚”嗎?他們的心靈里留有這樣“不可磨滅的、無法忘懷的印象”嗎?

令人羨慕的是,帕夫雷什中學至今還繼承著蘇霍姆林斯基時代所形成的傳統(tǒng),這是帕夫雷什中學老師和孩子們的幸運。

中國不是烏克蘭,各有各的國情和特點,所以任何國家的學校不可能照搬到另一個國家。但遵守常識、保持樸素、堅守良知,純粹,寧靜,專一,這是帕夫雷什中學中的品質,也應該是這個地球上所有好學校的共同屬性。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實在是想全身心地呼喚——

中國的帕夫雷什中學,你在哪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247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2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36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0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41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9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87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62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9,60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56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55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77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69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7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8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89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16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閱讀教育專著名著是一線教師接受繼續(xù)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 是幫助教師提高的有效途徑。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對一個教師而...
    莒縣357李秀琴閱讀 6,158評論 2 7
  •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實踐,全面而豐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博大而精深。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我們無時無...
    漢唐雄風閱讀 3,548評論 0 3
  • 一望蒼蒼涵翠,半空偶見雕椽。層云深處隱神仙。洞在清溪哪畔。 直欲穿林尋路,情懷常系桃源。幾時歸臥爛柯山。了...
    留覓閱讀 889評論 0 1
  • 2019.1.21 早起 每日三目標 1.整理組長教的復盤內容 2.妞這周學習計劃 3.舌診(時間不夠一小時)運動...
    2020親子同修閱讀 132評論 0 0
  • (一) 如果沒有前世,為何 在無邊時空相逢 這聲問候不知被多少 苦心醞釀 這個擁抱翻越了 萬水千山 前路未卜 請默...
    憶佛2024閱讀 460評論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