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終于甩開了慵懶,抽出了決心,拿出了時間,去了期待已久的新印象派畫展。本想和朋友一起去的,朋友也確實答應了,但在他勉強的眼神里,我也回憶起了之前與朋友一起看畫展時他的一臉無奈。并不是他的錯,畢竟每個人的G點不同。奶大有奶大的茁壯,奶小有奶小的跌宕,只是愛的人興趣不同罷了。想想讓他對著毫無感覺的平面,忍受我兩個多小時即將高潮的表情,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啊。
最近讀到馬家輝說他小時候很喜歡看電影,每次都和爺爺一起去看,忽然有一天爺爺對他說:你要是喜歡的話,就要學會一個人看,因為沒人能陪你一輩子。是啊,一個人也要使自己開心,并不是對生活的無奈,其實這是一種能力,畢竟不能總是讓別人一直哄著吧。
為了去看畫展,還特地打扮了一番,明知身邊無人,還是噴了香水,倒不是真的期待什么美麗的邂逅,只是為了潛在的機會準備一下也沒什么不好的嘛,總比來了沒準備后悔的強,畢竟我也是個庸俗的男人。不過話說...綠茶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散發出婊子味兒來了?畢竟喜歡,有點不甘。
個人還是很喜歡新印象的。因為它與之前的印象派和之后的野獸派在藝術史上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過渡時期。一般在過渡時期往往都是要么慘烈要么庸俗的,但印象與新印象的探索直接將藝術從寫實推向了抽象。印象是將色彩從造型中抽離,將藝術的一部分從物態的世界拉回到了內心。而新印象伴隨著點彩的產生,在色彩規律上的探索,使得藝術家們可以將內心的感動用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給正蠢蠢欲動準備掙脫現實寫實的藝術指明了一條合理的去處。
作為一名受過專業美術培訓的藝術愛好者,在感受藝術帶給我的主觀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在思考客觀上藝術表達的合理性。例如:可以在構圖上清楚的觀察到新印象從傳統黃金比例構圖到根3根5中心或邊緣構圖的轉移。視覺引導線也不再局限于S形。造型上更多的則是用色彩進行區分,用冷暖、補色的強弱對比等塑造...在看的津津有味,大感受益匪淺的同時,也發現來畫展的許多人其實是不懂藝術的。但不難看出這些不懂藝術的觀者即使不知道藝術的客觀原理,也是能感受藝術在主觀上給人帶去的感動的。當然也不難看出其實有許多人是裝出來的,但即使如此我也很感動,至少這是人家對藝術的尊重,對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的尊重。這點其實是于國內相差很大的。
在國內我也去過不少大大小小的畫展,但去看的人往往都是行業內的,鮮有普通大眾。即使去了,也不是抓緊時間感受藝術所帶來的感動,更多的則是在追問:為啥這畫的和我腳畫的一樣的玩意兒值那么多錢?開始時我還耐心的解釋:抽象藝術于寫實藝術,就相當于"加法"和"1+1=2"。寫實藝術就是"1+1=2",很簡單很實用;但抽象藝術就是加法,但它是一個關于"美"的算法,至于中間到底放幾,其實是不重要的。就好比你要是懂一元二次方程,那么你在解答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些樂趣的;但你要是知道但解不出,更多的會是佩服那些能解出的,至少會有點想解的沖動;但你要是壓根就不知道,即使把整個解題過程加答案呈現在你眼前,你可能還是兩眼一抹黑,啥也不明白...但隨后我發現他們眼神中那"你他媽的裝什么B"時,我也就不再多說什么了,也深刻的明白到了什么叫"夏蟲不可以言冬"了。只是好奇人為啥可以無知的如此的理直氣壯,那內心的坦蕩究竟是從何而來?
都說日本人的素質比中國人高。那所謂的素質到底 體現在哪里?我們也一直喊要"德智體美勞",但現實卻往往是無"德"、"體"差、更不"美"也甚至不懂"美",所以不得不"勞"。而導致這些的原因我想并不是出在"上層",而是"底層"就根本不存在,所以即使往上壘、最后也是一陣風就倒。而這個"底層"大概可能就是所謂的"底線"與"常識"吧。而所謂"底線"我想應該就包括"不總是想著讓別人哄,即使一個人也要讓自己開心"吧;而所謂的"常識"大概可能就包括"無知不是借口,是原因;忍受苦難不是本事,從苦難中掙脫出來才是本事"吧。
晚上老師組織聚會,快二十人,大家把酒言歡,久違了的熱鬧。沒喝幾杯就有人說我醉了,我最后也確實醉了,但真沒那么快。當然我也明白他們一定覺得平日沉默寡言的宅男忽然在觥籌交錯后變的奔放了,那不是喝大了是什么?!但孰不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啥也不說了,都在酒里了,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