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2017年國慶長假第一個工作日的中午,他決定到單位周邊走一走。
舊時法租界的道路上,梧桐已經開始落葉,陽光仍有暖意。剛來上海讀書的那個秋天,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帶著父親給的傻瓜相機,在復興中路一帶兜兜轉轉,甚至鉆進人家敞開大門的院子里面,偷偷拍下上海阿姨晾曬被單的市井生活。
從單位門前這條小路向西不遠,是一座著名學府的校園。小路和校園之間,間隔著一條車水馬龍的大路,大路延伸出去,便是滬上有名的商業區。繁華和質樸,喧囂與寧靜,快與慢,在方寸間安然共存。
往常的散步活動中,他一般不會越過這條大路。單位附近的小路圍合成了距離更為適中的、和上班的院子更加氣質相符的路線,越過這條大路,意味著到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氛圍,一個中午休息的時間,似乎不足以完成這樣的轉換。
可是在如此美好的秋日,為什么不能有所變化呢?
他竟然興奮起來。
這真是一座友好的校園,門衛既不盤查,也不側目。走進校園,他看了看表,離下午上班還有一個多小時,足夠在這個不大的校園里游蕩。
一個人散步,最要緊的是有一顆放空的心。心一旦放空,就可以輕裝上陣,讓所見之物都有了新鮮的模樣,可以細細觀察打量,把物和人的姿態整理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放進心里。
學校的建筑舊舊的矮矮的,靜謐莊重,看上去真的有120年的歷史。老師、學生、工作人員、游客,三三兩兩,不緊不慢。清潔工一縷一縷掃著落葉,掃帚和地面摩擦的聲音,連同偶爾響起的自行車鈴鐺,構成白噪音的背景。一些外國學生交談著什么,像是要去參加某個社團活動。幾個老教授坐在教學樓背后小花園的椅子上,半瞇著眼睛,想著什么,也可能沒想著什么,曬著午間的太陽。
人的年華消逝,真是一個永不犯錯的預言。當年的他其實還沒來得及把書本雜志上的老上海一一落到實處,就上完了大學,開始了工作。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曾經讓他魂牽夢繞的上海仿佛成了彼岸世界,看不到蹤跡。
現在他又回來了,可是那個拿著傻瓜相機鉆進人家院子的少年,是否還在?
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