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屢得弟輩書,皆有悔悟奮發之意,喜慰無盡!但不知弟輩果出于誠心乎?亦謾為之說云爾。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
蘧伯玉,大賢也,惟曰“欲寡其過而未能”。成湯、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過不吝,可以無大過”而已。人皆曰人非堯舜,安能無過?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彼其自以為人心之惟危也,則其心亦與人同耳。危即過也,惟其兢兢業業,嘗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執厥中”而免于過。古之圣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
吾近來實見此學有用力處,但為平日習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預為弟輩言之。毋使亦如吾之習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難也。
人方少時,精神意氣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頗易。迨其漸長,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氣亦日漸以減,然能汲汲奮志于學,則猶尚可有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漸以微滅,不復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吾亦近來實見此病,故亦切切預為弟輩言之。宜及時勉力,毋使過時而徒悔也。
心得
《寄諸弟書》中,改過不吝,可以無大過,人非堯舜,安能無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做事時候不能重復過去的錯誤,應兢兢業業,嘗加精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