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3? ? ? ? ? ? ? ? ? ? ? ? 文/琴音
? ? ? ? ? ? ? ? ? ? ? ? 01
正式離職了,不用每天6:30準點起床去趕校車了。而生物鐘是很神奇的,到了那個點就會醒來。唯一不同的是可以賴床。
這樣的日子才過了一天,“麻煩”也來了。
“媽媽,你每天都可以睡懶覺了,多好。”
“媽媽晚上看書看晚了,早上起晚一點點而已。”
“那你白天也可以睡回來喲,我就不行了。我每天都要早起上學呢!”
“那是每一個人的作息時間不一樣吧!你起床上學的時候我沒有起床,但你睡覺的時候,我可能還在忙活我的事情,比如看書,比如做課件……”
“你白天還可以多睡呀,你早上可以晚起床哦!”妞依然陷在她的思維空間里,不能理解彼此間的不同。
“就好像有的時候,我很早就起床去趕車去上心理課去講沙龍,你不是也是睡到十點起床嗎?”
“那是偶爾又不是每天……”
突然發現我這是“雞同鴨講”,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不再爭辯了。
在她的認知里,媽媽不“上班”了就是自由人一個了。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有阿姨做,媽媽是在“享受”人生哦……她作為一個學生,需要早睡早起上學,放學需要做家庭作業,周末還要去她自己選擇的興趣班,上一個聲樂一個拉丁舞。她內心更多的是“不平衡”以及落差感吧!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同早起刷牙洗臉,我出門趕校車了她吃早餐,她放學了我也放學了……我們是同步的我們也是同頻的。現在開始,我們的節奏不同頻了。我可以晚睡晚起,我想睡到幾點就幾點了,因為白天我不需要“朝九晚五”了。
8月31號晚上我因為要趕一篇家庭教育的論文,臥談會結束后,她睡覺,我敲字到凌晨一點多。9月1日開學第一天我還是那個點醒來了,但是賴床了。她起來了,邊刷牙邊口齒不清地說,“媽媽你可以晚起,你可以睡懶覺了。”語氣里聞到了酸味哦!
正如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Satir所說,“我們聽到的每件事是意見,不是事實;我們所看到的每件事是觀點,不是真實。”
我們成人都會犯“一葉障目”知錯,更何況是一個9歲的孩子,她無法去理解這些哲理,她更愿意相信她眼睛里看到的就是事實與真相。
? ? ? ? ? ? ? ? ? ? ? ? 02
停止與她的“爭辯”,我笑了,說:
媽媽從下周一開始,我會落實我生命重建的計劃。每天和你一起起床刷牙,然后吃早餐,你上學,我看書,做課件,講沙龍或者參加自我成長的學習……
“媽媽,每天你和我一起起床刷牙,我會覺得特別有精神的有力量的。”妞說。
這是啥理論?我笑了。
孩子只相信他看到的,他覺得他眼里看到的就是事實的而非現象。
有一個朋友,是全職媽媽,夫妻倆分工合作,丈夫忙工作,她一人帶著讀小學六年級的哥哥以及一個兩歲的弟弟。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照顧這倆孩子,還得忙活家務事票……個中滋味媽媽們懂的。
兒子老大說,“媽媽你就好了,每天帶著弟弟這里玩玩,那里玩玩。不像我,周一到周五每天要上學,放學回來還要做一堆的作業。”
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孩子,可愛的思維——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 ? ? ? ? ? ? ? ? ? ? ? 03
孩子永遠只看到父母所做到的部分,而不是聽到父母所說的部分。他們要的不是我們做父母的給他們畫餅。
你應該好好做作業;你要認真看書,因為愛閱讀是好東西;你上課應該專心聽講;你要懂得感恩,孝順父母;出去要有禮貌,主動與他人打招呼;你不能看電視,玩游戲……
而我們一邊捧著手機刷屏,或者一邊看著電視,或者一邊搓著麻將,一邊給到孩子期待,說:你要……你應該……你應該……你不能……
孩子永遠只做父母所做的,而不是做父母所說的。這是教育的王道。所謂教育,就是陪伴孩子一起并肩攜手同行走過每一段人生歷程。而我們往往是:只看到孩子做不到的那部分,而看不到孩子為什么做不到?
我希望孩子看到的我是什么樣的?我需要給到孩子一個什么形象的媽媽?這是我需要去做的功課。教育就是影響力,影響力就是感召力,感召力就是身教大于言傳。
孩子,永遠是我們生活中最好的老師。
作者介紹:? ? ? ? ? ? 琴音
愛,自然,生命力體系導師;國家注冊二級心理咨詢師;早期兒童教育指導師;中科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小學高級教師;薩提亞心理咨詢師;意象對話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人生信條是:助人者自助!助人者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