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師的課堂設計看似很隨意,但是隨意的課堂氛圍里卻引出很多有深度的議題,《戰略管理》第一節的內容圍繞著思維認知展開。
一 、課堂導入
未來的世界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需要的是復合型、創造型、有想象力、有創造力的人才。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那未來的組織、領導家、公司制度和人應該如何應對?
二、 問題提出
1.我們有世界級的企業,為什么沒有世界級的學校?
2.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中國的原創管理理念在哪里?
3.管理研究的目的在哪里,為誰服務?
4.管理研究僅僅是為了發表文章嗎?
5.從事管理的動機在哪里?擇業、功利還是自由興趣?
三、 知識傳遞
要想解決上面的五大問題,宋老師告訴我們首先需要擁有一種戰略思維。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定位,打磨自己的能力來應對這個變動的世界。而如何打磨自己的能力呢?宋老師告訴我們要打破自我原有的認知,“不同人認知的世界不同,能夠認知的才是世界”!所有的認知都是偏見,認知需要把表層的現象不斷地解構直至到達它的深層本質的內涵。如何判定認知維度的深淺呢?宋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1.人與人不同,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世界是多樣的;
2.他人的偏見可以讓自己識別到自我的存在;
3.正是偏見(認知的差異)造成了可利用的機會;
4.正是因為偏見的程度(認知的維度)才造成了分層;
共同認知可以營造更大的能量。環境是決定企業發展的力量,當組織力量大的時候,環境的力量就會變小。因此,要想要組織的力量變得強大,應該凝聚組織內部所有人的力量,打造一個共同的認知。
四 、思維碰撞
思想的激蕩是一種突破時代的力量,是一種前瞻性的力量。在和宋老師的課堂討論中,我們探討了組織的成長歷程,組織就像一個生命體。對于生物而言,細胞會不斷分裂,會慢慢老化,生命體的功能也會隨之減弱。對于組織也是一樣,隨著環境的變動,組織規模的擴大,組織系統也會變得繁雜,效率會逐級下降,這就是所謂的“熵增”現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宋老師用一首詩點醒了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命的衰老無法對抗,組織的衰退熵增也無法避免,能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在于引入新興的力量,保證內部思想的活躍度,隨著環境不斷變動,提升認知維度,才能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組織生命體!
五、戰略核心
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回想到宋老師提出的五大問題,我開始逐步了解到自己研究管理的出發點要立足在哪里。從“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可以到達那里?”這三步告訴我,人是所有意義的創造者,離開了人世間很多事物也喪失了它本來的價值。未來的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營造不確定性,構建互生共贏的個體價值生態體系,遵循生命自然成長的邏輯,不斷釋放自己的潛在能力,找尋屬于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