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故事。在佛塔里有一只老鼠,老鼠在佛的身后。每天都有很多人上山拜佛,作揖行禮,燒香進貢,非常虔誠,非常客氣。老鼠每天在佛像的身后,看到眾生蕓蕓,來來去去。時間一長,老鼠竟然以為眾人拜謁的是自己,滋生出俯視眾生的優越感,趾高氣揚,傲慢張狂。直到有一天,一只貓吃掉了這只老鼠。
這個故事可以有很多討論的點。但是我想說的就是,老鼠本身就不是佛,但是老鼠為什么會自以為是佛?
這個和我們所處的局部以及這個局部所帶來的優越感有關系。優越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往大了說,可以有民族優越感,往小了說,用一部手機的人也可以玩出優越感。優越感是一種讓人有凌駕于他物之上的感覺。而優越感的產生其實就是來自于局部。
局部就是一個相對完備的小環境了。其實人的認知能力就是來自于某個局部了,比如你的生活接觸的人那就那么幾十個最多百人,你經常活動的局部范圍也就是方圓幾平方公里,你每天處理的信息即使壓縮以后也可能不超過一個G字節……這就是我們生活所相伴相處的局部了。我們的信息決策的依據來源于此,我們的價值體系來源于此,我們的情感情緒依賴于此。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我們通常處在局部當中而不自知,身在廬山而不識,這本來就是一個系統性的難題。
我們在自己的局部中的所見所聞,會滲入到我們的腦海中,影響我們的認知,影響我們的決策,從而影響我們的結果與處境。這其實是一種特性或者屬性,未必是一種缺陷。比如,在一個奮進向上的環境里,你所見之處,所有的儕輩都向上勃發,你耳濡目染,也會受到影響,采取行動,觸發改變。相同的,如果你是在佛塔里的老鼠,天天有人香火進貢,擺在你眼前,即使不是給你的,久而久之,優秀感油然而生,就是這么任性。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的場景,其實大致就是這么個邏輯引發的。比如某些著名記者主持人經常采訪世界各國政要領導人,不管是談笑風生還是犀利提問,坐在對面侃侃而談,合影進餐,游走在高檔場所與社交,與總統們稱兄道弟。其實即使是他們在訪談室里面對面,而訪談嘉賓卻可能是經過無數基層的磨練,不斷的滾打摸爬,甚至是從戰火中出來的。但是采訪人雖然能和政要肩并肩,五尺會談室海闊天空,但是背后蘊含的意味是不同的。
如果你有一份工作能夠讓你和全球最牛逼的人在一起而你自己卻沒有和他們真正同樣牛逼的話,很有可能你的這些局部,只是你的位置給你帶來的,就像佛塔里的老鼠那樣。老鼠是老鼠,老鼠不是人們拜謁的佛。
參加一些聚會遇到一些在互聯網“巨頭”公司的員工,渾身有一種壓迫人的優越感,大抵來自于我在這家公司工作,所以我優越感爆棚。可是這家公司也不是你所創立,你只是一個普通的員工,可能正好在一個平臺上,借助平臺的力量,用杠桿撬動了更大能量的資源。但是你卻一廂情愿地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和功勞,這和佛塔里的老鼠有什么區別呢?
優越感這匹野馬,應該被成熟的心智所馴服,馴服成對自己深刻的認知與通透的了解,馴服成在接納自己的基礎上所生發出的自信。這樣才是一種明亮而不再刺眼的卓越品質。
佛知道自己是佛,老鼠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老鼠,這大概是兩者的區別吧。
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