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中趣事(二)
文:Recycler
42/128.2112
歡迎新朋友,給老朋友請安。
閉關學習中,文章以藏貨為主。
不是“車中”,其實是上車之前。某個早上,白霧茫茫,提早來到車站,一輛貨車已搶占了客車位。貨車拉了一件鐵疙瘩,一人高,一人長,一頭平,一頭尖,類似于放大版的鉛筆頭。處于好奇,問了一下旁邊的熟人。“這是啥?”“這是鋼錠,你沒見過吧。”接著又是一套組合拳,說的我孤陋寡聞似的。我心里就開始嘀咕“我還不知道是鋼錠,我見過的比你見過的都多,我是想知道這是哪里用的鋼錠。”只是心里想,也沒說。就這樣,來了車就一哄而上。
我也是見過一些類似的東西,看著那鐵疙瘩的樣式,也能猜個一二。只是萬千世界,同一類東西形狀各異,用在不同地方而已。就像是面包,有方有圓,有長有短,打眼一看,就知道是面包,我們只是好奇,如此奇形怪狀的面包是哪個面包店產的。也不能否認,有些塑料做的面包模型。并不屬于面包,只是長得像而已。好奇心就是為了搞明白奇怪東西的來龍去脈。
不過熟人答的也沒錯,只能說出個大類的概念,具體到細節,其實也說不清。他說我沒見過,我確實沒見過這種類型的,但不是否認沒見過別的。都是熟人,也沒心反駁,就這樣糊里糊涂的吧。
車上,我在想。熟人也沒回答錯,只是自己問錯了問題。我問的太籠統,人家回答的也就籠統。我應該在提問的時候,詳細的說明自己的疑慮,這樣熟人就會簡單的回答,“知道”或是“不知道”。
早上的一段小插曲,感覺別人在嘲笑我的無知,我也沒有急于申辯,事后一想,自己卻是事情的起因。幸虧沒有反駁,多丟人的事。
其實我們對很多事感覺氣憤,很大的原因是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言行加上別人的言行,就組成一件事。一個巴掌拍不響,“give me five”我伸出五個指頭,你再伸出五個指頭,就聽到了響聲,手掌也會發麻。
出現令自己不愉快的事,不用急于發表正確的言論,不用急于求成。先忍忍,就算是認為對方的錯,也不用急于辯解,先沉住氣想想自己有沒有出錯。
忍一忍很難做到,人總是不肯服輸的,總是想爭個高下。為雞毛蒜皮的事大打出手,大有人在。不服輸,得理不饒人是人性。想做到“忍”這個動作,其實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卻是很難。
之所以“忍”,是因為個人利益或是認可的集體利益受到侵害。你給我一巴掌,我臉疼,我受到了傷害;你打了我弟弟一巴掌,我弟弟臉疼,我也覺得受到傷害。有傷害,就有反擊,你打我的結果就是我要打你。利益得失要平衡,心理才會感覺平衡。如何讓我不打你呢?這就是需要對“你”的認可。你要是我的家人,就不會還手;你要是外人,就恨不得下殺手。如何認可“你”,也就是把“你”的范圍擴大,擴大到包括家人還有外人。這就是需要“正三觀”。每個人的三觀不同,各有的各的活法。要想少生氣,要想“忍”。就需要把家人和外人都歸類到自己認可的集體當中。你為什么不舍得打家人,因為我們認可這個集體,愿意為這個集體犧牲一下個人利益,換得集體利益。倘若不在乎這個集體,家人打了我,我就還手,這個家就沒有安寧之日。小不忍則亂大謀,就是這個道理。損失個人利益,換來集體和諧,這就是一種價值觀。如果我們把這種價值觀推及到外人,甚至把集體的概念延伸到全世界,就沒那么多暴脾氣。
等車的時候,之所以當時沒有反駁,是因為都是熟人,雖然叫不上名字,天天見也混個臉熟。為了這個小集體的和諧,也就沒必要較個真。
只有在自己的價值觀認可外人的存在,內心產生掙扎的時候,個人失去的利益,和從集體得到的利益旗鼓相當,就是“忍”的時候。這一“忍”,就不會將事態繼續擴大化,這就是我個人所得到的利益。
三觀就是認可某些觀點,只要腦筋轉個彎,建立好的三觀并不難。腦筋能不能轉彎也是三觀問題。歸根到底,思想和認知決定自己的三觀。大道理誰都懂,做起來就是有些難度。
“忍”的時候很掙扎,這只是第一步。內心的天使和魔鬼各在撕扯自己。接下來,就是找自己的問題。為什么不找別人的問題,因為別人我們無法控制。對方能不能反省,能不能領悟集體的意義,那就是他的事。我們做好的只能是反省自己。
找自己什么問題?找自己行為和言語的缺點,這些缺點如果能夠在起初的時候彌補,會不會改變事情的發展。我如果當下深思熟慮過自己的語言,就會問的詳細一些,“這東西具體用在什么地方?”我想這么一問,別人只會回答知道或是不知道,也就不會有看不起人的感受。當然,人要是聰明且高傲,就是再刁鉆的問題,也能解答,也會挖苦一番,這種人也是有的,畢竟是少數,絕對聰明的人并不只有智商高,情商也高,不會為了一點虛榮心而挖苦別人。還有一種人,不懂裝懂,與剛才說的那種聰明人屬于兩個極端,智商不高,情商不高,只是能說會道。我們能做的就是原諒他吧。
我們主要還是找自己的問題,不是找優點,越想優點,越氣憤。吵架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把自己設想的無限高大,錯誤總是別人的。心理不平衡,嘴上就沒把關的,先動嘴后動手,日子沒法過了。我們要多想一想自己缺點,唯有缺點才會讓自己有種羞愧感。當找到自己的缺點,剛才處于“忍”的那種利益得失平衡階段就打破了。發現自己的缺點,就會恍然大悟,要不是自己“忍”了當下,說不定會發生什么丑事。原來,“忍”可以掩蓋自己的缺點。發現這一點后,利益的天平就會在得利的一側增加砝碼,原來是自己占便宜,占了便宜就沒有那么多氣憤。
小事一樁,生不生氣,關鍵還是看三觀的取向。
~~~~~~~~太長不看~~~~~~~~~
簡版:愚鈍多忍讓,聰慧多忍讓。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