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斷·橋》是由馬思純、王俊凱、范偉主演的犯罪劇情片,主要講述了黃雀市大橋突然垮塌,橋墩中一副被活埋多年的人骨赫然驚現,死者女兒聞曉雨在一位自稱孟超的男孩協助下走上探尋真相與復仇之路的故事。
主要講述了黃雀市大橋突然垮塌,橋墩中一副被活埋多年的人骨赫然驚現。死者女兒聞曉雨(馬思純 飾)為追查父親死因,得到一個自稱孟超(王俊凱 飾)的男孩協助,并攜手走上探尋真相與復仇之路。漸漸地,他們發現,聞曉雨的養父朱方正(范偉 飾)很可能就是殺人兇手,而他背后似乎隱藏著驚天的秘密……
聞曉雨決心為父親找到案件的真相,孟超的出現為她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而種種蛛絲馬跡似乎指向了聞曉雨的養父朱方正。孟超是如何獲知當年案發的內幕,又能否取信于聞曉雨?聞曉雨該如何面對曾經依賴信任的養父?無依無靠的聞曉雨和孟超在探尋真相的路上會遇到怎樣的危險,又能否化險為夷?種種都令人格外好奇。
影片中,馬思純飾演的聞曉雨受到王俊凱飾演的孟超的幫助,兩人一起踏上尋找真相的旅程。在相處中,聞曉雨和孟超彼此治愈,互相溫暖。兩個本無關系的陌生人的命運就此交織,開啟了一場心與心的雙向救贖。
網絡上對斷·橋的評價褒貶不一,很多人說劇情降智,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導演李玉怎么說。
作為當下最受關注的女性導演之一,李玉的個性是鮮明的——不論是她這個人,還是她的作品,都帶有獨樹一幟的氣質。
二十出頭的年紀,李玉還在做電視新聞時,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之后,從主持人轉型成為紀錄片導演,再成為電影導演,她用鏡頭展現著強大的女性生命力。
她是文藝的,她的光影將超前敘事和社會生活糅雜一處;她也是大膽的,愛情、犯罪、懸疑、喜劇,在女性題材的基礎上,她嘗試了多種影片類型。
給大家&推薦一下@曲*奇*云*盤,想看什么到內容廣場#搜#索#電影名#進*群*免費觀看。
嘗試,往往是突破與質疑并行的,但對李玉而言,這永遠比知道未來怎樣來得過癮。在與人民文娛記者對話的過程里,她屢次提到冒險二字。“我覺得安全感是個挺可怕的東西,就像你現在已經看到你老了什么樣了,這對我來說太可怕了。”她說,“我要一個未知的冒險,我喜歡冒險。”
毫無疑問,《斷·橋》就是這樣一場冒險。初看,陰冷的色調,迷蒙的空氣,離奇的案中之案,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反轉迭起的懸疑片。然而,嫌疑人很快確定,此后影片用大量語言聚焦所有人物的內心抉擇——破案,反而成了不重要的一環。
這正因此,社交媒體上關于《斷·橋》的熱議不斷出現,李玉甚至發了長文來闡明自己的創作理念。她并沒有按照所謂的懸疑片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在她看來,《斷·橋》是犯罪劇情片,故事是一方面,講故事的方式是一方面,故事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己的關系,則是另一個方面。
所以,很多非粉絲觀眾對于劇情的走向感到納悶,他們很難共情聞曉雨的復仇舉動,一旦無法共情,復仇橋段后的一系列情節就陷入崩塌的狀態。總不能把責任都推到觀眾頭上,怪觀眾看不懂吧?作為一部商業片,當很大一部分人都對劇情表示不理解時,多少說明了編劇的處理不到位。
《斷·橋》更像是半出好戲。范偉、馬思純、王俊凱等人一同撐起了前半程,可后半程不選擇報警的一系列糾纏,敘事根基不穩,起承轉合鋪墊得不夠扎實到位、說服力欠缺。在“腦補”后,幾個主要角色的動機都可以自圓其說,粉絲夸可以理解;但普通觀眾注重的是影院里即刻的觀影感受,而非看了一部電影還要去微博翻看主創者和粉絲的解釋,所以觀眾的批評亦合情合理。
無論如何,《斷·橋》仍舊是當下中國影壇里相當生猛的作品,這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是相對少見的。《斷·橋》在內核表達上尺度很大,無論是理想主義者的滅亡,還是有關“魚”的那個精彩討論(你以為海里的魚自由自在了,最終還是上了飯桌),都足以看出在一個殘酷的現實世界里,小人物如螻蟻、如草芥的生存之難。
李玉的電影一向有著濃烈的女性特色,《斷·橋》中也以寥寥數筆構建了女性群像,以管窺豹折射了女性被侮辱、被損害、被忽略的普遍境遇。比如昔日女同學“萬茜”如今去成了歌舞女,而歌舞女“曾美慧孜”未曾逃脫被欺辱的命運,她們一并構成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的縮影。
但也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電影呈現了一系列問題,可在揭示問題的根源時,不免要遮遮掩掩虛虛實實,甚至導致后半程劇情脫軌,缺乏一個核心而有力的落腳點。也不知道是編劇的責任更大,還是創作環境的責任更大。
總之,《斷·橋》仍舊可以一看,它就像失去中心點的半把剪刀,固然只有一半,但刀鋒上的光,依然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