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第8-16章
【進度】P100-254
【用時】看書60分,摘抄20分
【摘抄】金句
- 他的時間統計法,不是一個節儉的工作者的預算,比作自我剖析最恰當。
2.他善于捉摸具體的時間,他學會了如何同跳動著脈搏的,正想溜走的"現在"打交道,他不怕屈指可數的,日益減少的余年。
他小心翼翼地延長著時間,緊緊攥住它,盡量做到不無故浪費時間,連點滴都不放過。
3.正是心靈的奇跡,讓那些虛弱不堪,備嘗艱辛的肉體,以其心靈的堅毅和力量,令人驚嘆不已。
4.決定人的精神品質的,不是他的行為本身,而是他的意圖。
5.應由每個人自己來制訂自己的時間使用法,但不管怎樣都應該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應該怎樣度過?
【開悟】今日的看書感悟
關鍵詞: 意圖、行為、終身實踐者
今天是開心的周末,這本《奇特的一生》,介紹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我已經拜讀完畢。與其說他一生的秘密是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不如說他說怎樣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無比豐富的自我。
我特別喜歡法國文學家托馬斯對生命的定義,原文是:
你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
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
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
而《奇特的一生》中主人公柳比歇夫,用自己的行動(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不斷剖析自我),完美得詮釋了托馬斯的豐富人生的定義。
他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考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愈來愈精確,這是一條永不停頓的自我認識的道路。
讀完全書,我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能促使他堅持56年?不是1,2年,或者10年,而是56年,到70多歲還在堅持記錄并做研究,寫文獻,而且他不僅僅是學術類文章,他還閱讀很多文學作品,對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觀點。
這一定是有很大精神內核的人,果不其然,在全書的最后一章,作者的回答和我猜測是一樣的。書中說,對于柳比歇夫來說,任何時候都不能說他已"成為"怎么樣的人,他永遠正在"逐步成為"怎樣一個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變化,他總是重新考慮,不斷提高對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對么純碎的一個終身實踐者!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決定人的精神品質的,不是他的行為本身,而是他的意圖"。
我的理解就是,本心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而行為決定自由。
我們不能因為社會人都在學什么,我們就要趨從學什么,不要因為偶像做什么,我們就要效仿做什么。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要了解自己本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比如說,互聯網時代都標榜寫作變現,年薪百萬,我們就開始學寫作; 微商賺錢,我們就開始做代購; 明星偶像在塑身節食,我們就跟著不吃一起節食,整天蘋果減肥法,等等,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真的是我所喜歡并堅持的嗎?
如果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盲目跟從,浪費的是更多自己的時間,最終變為別人的陪跑。
其實,應由每個人自己來制訂自己的時間使用法,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應該首當其沖,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樣度過。
如何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是用這種觀點對待時間統計法,那么得到的好處也是附帶的,但這還不夠。
關鍵在于一個人希望從生活中得到什么。
只有想明白這點,我想這將是你堅持一個月,1年,甚至10年,20年,乃至更久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