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開篇第一章就講到鄭莊公平定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亂。克者,能做到也。故事很簡單:母親偏愛,兩個兒子爭家產,哥哥最后趕跑了弟弟,囚禁了母親。
周平王東遷以后,周天子漸漸失勢,這時候鄭國崛起了。鄭莊公做了周朝的卿士,具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條件,正雄心勃勃的謀取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弟弟和母親卻在國內陰謀叛亂,展開了一段家族紛爭,最后以莊公取得勝利告終。
鄭莊公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首先,他能準確的把握對手的心理。弟弟共叔段三番兩次要求莊公給封地,且地段專挑好的撿。莊公到是爽快答應了。大臣卻擔心,說這樣對國家是危害,應該及時制止啊!莊公回答:“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換句話說,上帝欲要使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弟弟不但得寸進尺,連莊公的母親也想盡辦法的給共叔段撈好處,甚至準備篡奪王位。
其次,他能隱忍不發,韜光養晦。共叔段的野心與日俱增,得到制這個險要封地后,竟然將西部和北部的邊境地區公然的劃歸到自己區域管轄。公子呂要求攻打共叔段,莊公忍住,說道:“不義不昵,厚將崩。”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個人對國家不盡義,對兄長不親昵,土地越多,崩潰得越徹底。鄭莊公已經有兩次機會可以教訓共叔段,卻遲遲不采取任何行動,就像一只蟄伏的野獸,靜靜的等待時機。莊公知道共叔段集結兵馬,準備偷襲國都,與太后里應外合之時。莊公認為時機到了,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乘(甲士600人,步卒14000多人)攻打京城,共叔段逃跑,鄭莊公親自率軍攻打鄢邑,趕跑了共叔段。并且囚禁了自己的母親,發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試著分析這個事件。從一方面看,共叔段行事不夠謹慎,乖張跋扈,招致災禍。如同莊公所說“多行不義必自斃”,警戒后人做壞事,必遭惡果。但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否又有著其他人為的原因呢?如果莊公真有愛護弟弟的心意和想法,做到兄友弟恭,最終的結局相信不至于這般慘烈。細想一下,莊公才是這一切的幕后推動者。文中提到“公聞其期”,莊公早就知道了共叔段與太后約定的時間,因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出公子呂攻打共叔段,平定了這次的叛亂。那么莊公是如何得知他們的陰謀的?極有可能兩個原因:第一,在共叔段和太后身邊有莊公安插了臥底;第二,叛亂者中有了倒戈的人。
文章開頭,提到莊公的父親武公在世時,他的母親姜氏就有了讓共叔段取而代之太子之位,武公沒有答應,就此作罷。姜氏生莊公時難產 ,姜氏就極其討厭莊公,給他取名寤生(意為倒著生)。姜氏一心維護自己的小兒子,幫著他一起出謀劃策,一心想扶持他登上王位。由此可見,莊公和母親、弟弟之間的感情一直不好,積怨由來已深。莊公不是糊涂蛋,一眼便看得出來他們的所作所為的目的是什么。因此,莊公一直放縱共叔段和姜氏,讓他們把自己當軟蛋看,才有了后面事情的演變。后世的史家對莊公的所作所為在這里就有了詬病,認為莊公疏于管教,處心積慮讓自己的弟弟走上犯罪的道路。
莊公時,時鄭國進入了一個強盛的時期,是當時的中原霸主。莊公時期,還發生了一件事,鄭國與周交換質子的事件。眾所周知,周平王東遷以后,周朝的影響勢力急劇下降,鄭國正是在此時崛起。莊公能在群雄中爭得這個霸主的地位,就決定了他不可能像個“老媽子”一樣,對弟弟諄諄教誨。換一個角度思考,莊公的“放縱”是否也在給共叔段一個機會?一些關于心理學研究的書指出,很多問題的本身,都出在自己。所有行為的結果,都是自己的內心所決定的。共叔段的結局無疑也是他自己內心的一個映射。
莊公雖有被詬病的地方,但是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共叔段自身。佛家也常言,善惡到頭終有報,應云如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一句很精彩的預言和總結,后人自當勉勵,常思“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