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機刷不停,那就記錄點刷到的:
“我們更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目前狀態的我,看別人的問題自以為門清,其實也不見得,對自己的問題,完全無力啊,哈。
曾經有段時間,我在被人質疑時也迷茫過:我喜歡碼字和學習是不是不會享受生活,我是不是應該像大多數人一樣去吃喝玩樂消費享受?
我甚至還真的去嘗試了一把,拼命地花錢、買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和朋友們出去吃喝玩樂。可是,這樣做了之后,我并沒感到開心和滿足,反而是一種深深的懊悔和難受,空虛感沖擊著我——我在浪費生命啊!
簡友@牛牛平常今天發的文,找到盟友一樣,哈哈。
“我生活得很舒適。研究倫敦,研究英國人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是其樂無窮的;然后我才有精力搞藝術與詩。要是說這樣還不滿足的話,那么怎么才算滿足呢?”
你要盡量多出去走走,要保持你對大自然的愛,因為這是愈來愈深刻地理解藝術的 正確道路。畫家們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并且教導我們去欣賞大自然。誰要是真心熱愛大自然,誰就能夠隨處發現美。
“愛神”對我說來,像一本福音書一樣,是一次革命。“女人是不會變老的”,這并不是說沒有老女人,而是說在她愛著別人的時候與被人愛的時候,女人是不老的。女人與男人是完全不同的生物,是我們一直到現在還不理解的生物,至少可以從表面上的理解——是的,我相信是這樣。男人與妻子能夠合在一起,這就是說,他們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兩個一 半——是的,我也相信如此。
不要介意你的生活太懶散;我的生活更懶散。我以為生命實在太長了,而死期也來得不慢,到時候上帝就要“把你裹起來,帶你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
我希望我不是像許多人現在對我所設想的那樣,我們將會看到,隔些時候這種誤解必定會過去的。
《親愛的提奧》,是凡高給弟弟的信。只知道凡高和他的向日葵,因為不懂畫,只當成是名人名畫。看他給弟弟的信,有些驚到。上面摘錄的是他20歲時寫給弟弟的信,20歲對藝術對美的追求或許可以理解,有些人就是有天賦,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一直認為是需要一些年歲,一些閱歷,看凡高20歲表達的思想,自己又狹隘了。
啰嗦半天還沒進入主題,是因為抗拒?用“貪心”做標題,是因為對娃不滿,看他只見計劃不見行動,就有些急燥,心生怨氣,又反思自己,娃爹跟娃因為“娃的頹廢”產生沖突時,我認為娃爹不放手,自己天天也是空下來就玩手機還說娃,娃爹出差不在家了,安靜了,我又產生不滿了。原來娃很容易焦慮,就想娃身心健康,本科順利畢業就好;現在娃研究生順利畢業,工作也有著落了,又看他天天躺沙發上玩手機不上進,鬧心。前年的時候因為他不吃早飯、玩手機跟娃多次沖突,現在早飯基本都吃了,又看他不學習,學習了又嫌他學習太少了,嫌他天天窩家里,不鍛煉身體。總是不滿,看到梵高跟弟弟說“要是說這樣還不滿足的話,那么怎么才算滿足呢?”
是啊,這樣的生活還不滿足,那么怎么才算滿足呢?
PS:昨天簡書發信息說“今天是你加入簡書的 6 周年,你于?2017 年 02 月 03 日 13:02?加入簡書”,當時是因為心情不好,沒有出口,就寫出來發泄,其實只寫了幾篇。21年1月4日才算正式加入,剛2年,一件事做2年對我來說,已經是奇跡了,給自己一個贊,哈哈,每天都在自戀。
PPS:履行“及時記錄,及時分享”。芷兮老師文里寫母親手抄“西游記”、“雷鋒日記”打動了我們一幫簡友,芷兮老師回復評論的一句“只是家人從老到少都積極”,簡單幾個字,擊中了我,昨天無意間在筆記本的最后一頁發現不知道什么時候記的一句話“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芷兮老師一家的積極向上,溫馨合諧,更是得到了印證。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