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個觀點,說世界上并不存在“干勁兒”這種東西。為什么這么說呢?你想啊,我們一提起“干勁兒”這個詞,頭腦中默認的邏輯就是:我得提起干勁兒,然后我才能把事干好,是我行動的熱情決定了我行動的質量。其實這不符合事實啊。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有干勁兒,往往是因為機緣巧合,先有了一個行動,行動有了一個初步的結果,這個結果碰巧激發起了我的興趣。于是我來了干勁兒,于是行動就越來越深入,這是一個滾動向前的互動過程。
相反,要是靠干勁去行動,往往在困難中,干勁兒就不斷地折損,很快就沒了。所以,只有行動能滋養更好的行動,而不是什么其他東西。
正像一個幼兒園園長告訴我的,要讓孩子多動手,這才能刺激大腦的發育。都說心靈才能手巧,其實次序搞錯了,是手巧才能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