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本段前,我問自己,我的答案是先有行動,行動中有興趣喜愛就繼續深耕。如果行動中沒有興趣就即使調整
或者有一點想法萌芽,就先做,做做看才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就像我現在寫簡書,因為喜歡閱讀,也從閱讀中自己有學習到,也想通過自己的文字分享和復盤。也就有了現在給自己立下的100天讀書打卡寫簡書。培養自己寫寫,也倒逼自己每天必看書
或許我現在文筆不是很精湛,想表達的有時候也不知道怎么寫。先寫再研究怎么寫好,我是這么想的
?“聊到精力分配,蘇芒說:難道王瀟的能力就只能夠帶領趁早一支團隊嗎?雷軍做了11個公司,你覺得你只能做一個么?”
“聊到專注和做減法,蘇芒說:先遇到能力的邊界,先積累,才有資格做減法啊。上來就做減法嗎?那是為無能者說的”
“我們還那么年輕,人生的邊界尚且摸不清,豈敢做減法?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行動、嘗試!”
“先行動!通過行動試錯后漸漸豐富自己的興趣探索清單。”
To:精力分配,作者在2016年梳理身份有10個。和時尚集團蘇芒說的話。都讓我深信,一個人是可以同時做好不同角色。重點每一個身份做得還不錯。放到自己身上,我的興趣是很廣泛,也在努力做到自己想做的幾個事,更加有信心,我也可以做到!
專注和減法。能力的邊界后,再考慮是否做減法。是的什么都試試,也沒有實質的結果,就想著減法,其實不叫減法,我稱之為逃避。退縮。
想到一個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一個原則,只要選擇就做到自己的最好。事實她的學業,工作都做得很棒
換個角度說,你做這件事即使做到一定程度,你不喜歡,你要換,那么做這件事里你一定有積累,這個經驗是會為你未來做基礎,某一個時刻一定會助你~
????????
?“如果既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又不行動,興趣事件不可能自己出現”
“建議你停止興趣的探索,先行動起來,在嘗試過程中積累自己的興趣清單”
“我們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試錯方式”
如圖一里的畫,每天0.2的差別,365天后,1481.5倍
To:每天進步一點點,365年后,自己積累的成長是想象不到的
其實一開始,我是不清楚我興趣是什么,用到一個方法是喜歡的寫下來,寫完后篩選最想做的三件事,先做。自己的關注點,學習行動都圍繞這三件事,做的時間最開始是21天,然后復盤后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調整
比如,莫名喜歡油畫的凹凸感,有一次就購買一次體驗課,沒有任何繪畫機會,體驗后很明確是自己目前不會繼續學習油畫。
有一個收獲是油畫和其他畫畫藝術類的很佩服他們的專注和耐心
通過這次體驗明確不斷訓練打磨出自己專業度!
總之,行動創造一切,先做吧,朋友們
想只停留在腦海里
做才會有結果和成果
本文讀取書籍《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