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把《明朝那些事》看完了,之前在電子書的app上大概看了4本,便中斷了好長一段時間,后來r買了實體書回來,書買回來后,放在家里放了好久,最近偶爾又有讀書的心情了,我便繼續拿起書來看,突然像著了魔,放假時,白天看,晚上也看,一口氣把剩下的幾本也看完了,看完了便是看完了,你要是問我有什么讀后感,我也說不出,只覺得作者的知識儲備確實豐富,是我這輩子都無法企及的。
? ? r也讀了這套書,我略帶著一些自豪感和他分享“我把這本書讀完了”
? ? “書里你對哪個皇帝印象最深刻”,他問我。
? ? 我想了想,說:“崇禎皇帝”。我對他印象深刻,并不是因為他在位時有過獨特的“豐功偉績”,或是對明朝歷史走向影響很大一位皇帝,而僅僅只是因為它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事跡,他的朝代,剛剛在我的腦袋里完結。
? ? ? “你還記得對明朝影響非常大的一個人”,他又問我。
? ? ? “我記得,我記得,就是那個,那個叫什么來著”,我說
? ? ? “王陽明”
? ? ? “對對,就是他”
? ? ? “他發明了什么”
? ? ? “啊?。。。”
? ? ? “心學”
? ? ? “是的,是的”
? ? ? ? r又問了我幾個問題,我好像都知道,又好像什么都沒答上來。
? ? ? 和r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讀書分享,我僅剩的一點自豪感便銷聲匿跡了。
? ? ? 最近我又愿意開始頻繁拿起書本的原因,是希望自己有一些沉浸式的閱讀,可以避免快餐式的娛樂消耗,在互聯網時代下,在訊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太容易受大環境的影響,太容易產生焦慮,太容易發生精神內耗了。
? ? ? 不知從何時起,可能很久了,我開始焦慮,很容易煩躁,對自己壓力過大,不會放松,有時候一些小事都會讓自己心煩意亂,甚至早上在上班路上時都會有些呼吸沉重,我感覺自己生病了,生病了,便要求醫問診,但是我這里心病,是精神內耗所致,所以還得自己醫治。
? ? ? 我嘗試了很多藥方,因為玩手機的時間越多就越容易讓自己焦慮,我把手機上視頻app都卸載了。因為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我便開始讓自己學會做一個讀者。因為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我去報了一些能力提升的課程。但是這些還是沒能完全解決我的焦慮。
? ? ? 我對這些藥方都持續或間接的使用,想看下哪種藥方對我的病癥會有緩解,但是我的病卻時好時壞。
? ? ? r和我進行讀書分享的時候,提到了王陽明,他創立了心學,心學的理念是“知行合一”,我讀《明朝那些事的》的時候,沒太明白這個人,也沒太懂他的思想,對于《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我算是囫圇吞棗似的讀完了,我又想著,《明朝那些事》都費勁讀完了,但是還沒讀懂王陽明,著實有點不甘心。我便找到了一本電子書,書中講了王陽明的一生,也講了心學的誕生和發展。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著,我一定要慢下來。慢慢體會。特別是讀到:陽明心學能讓人們浮躁的心在他的心學思想中找到一片寧靜淡泊,能讓人修正自己的思想,獲得積極進取的力量。我更堅定了要讀懂陽明心學。或許我能從中能找到新的藥方。
? ? ? 讀陽明心學時,他的心學或許對我真的有啟發,又或是我刻意減慢讀書的速度,融入更多的停留和思考,我開始知道自己真正精神內耗的原因是什么了。也知道自己真正要改變的是什么了。
? ? ? ? 我的所有藥方都沒有問題,但是少了服用藥方的心態,總結亮點,第一:我需要讓自己慢下來,第二:減少欲望
? ? ? ? 慢點看書,多些思考,讀的快不一定讀進去了,讀得多不一定真的讀懂了。
? ? ? ? 不是做所有的事都需要立馬有收益,我嘗試了去做一些“浪費”時間的事,我花半個小時去練習書法,我陪女兒疊了整整一個小時的千紙鶴。我陪兒子一起玩他的奧特曼卡片。做這些事的時候,我盡情投入。
? ? ? ? 我減少欲望,承認自己的不足,也并非一定想要改變。開始順其自然。放松心態。
? ? ? ? 我接受一天天的“碌碌無為”,其實每個日子都應該很平凡,接受自己即將面臨的職場危機,做好手中事,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我減少欲望,但是我也更加專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 ? 就這樣,我開始對癥下藥,并且有好轉的趨勢,王陽明的心學,我也繼續在研究,希望自己之后也能寫上一篇關于陽明心學的心得。
? ? ? 今天就寫到這吧,雖然寫得不完美,但是碼字的快樂又找回來了,很開心。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