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你有沒有這樣的念頭?
我咋才知道呢?
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其實這是所有人都有過的想法,不過很少有人認真反思,認真思考,這樣的念頭究竟意味著什么,究竟有什么楊的影響,對自己有什么壞處?要怎么樣避免這種壞處的影響?
上周的文章提到過一個事情:
絕大多數人不能自然而然的接受,金錢是天然就應該有利息的。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知識是不是也應該天然有利息?答案是肯定的,可你能想到今天這個世界的人們對此的物質成都有多大嗎?你這么想就明白了:
錢這個東西天然就應該有利息——這事雖然很多人不能接受,但畢竟,對于錢這個概念,我們的語言文字里起碼還有個相對應的“利息”這個概念;但對應知識,那個原本應該存在的概念是什么?答案是根本沒有!!
當一個民族的文化里沒有某個概念對應的詞匯時,你是無法讓他理解相應的意思的。
即便我們的語言到位了,對于某些概念還是有很嚴重的認知偏差。
比如知識和金錢,不僅能從產生“利息”,還可能產生“負利息”。
等到某一天你可能發現因為欠下太多債,就很可能破罐子破摔了。清晰正確理解概念對于提升生活質量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人們對待知識的態度,比金錢要狠太多了。人類歷史上一直憎恨收取利息的人,甚至大規模迫害,認為收取利息是邪惡的行為?!澙酚袩o知的人們總是理直氣壯的指責對方的貪婪。而對于知識呢?人們的態度是:
你要給我,必須給我;
必須給我,因為知識是全人類的;
不僅要給我還要免費;
大部分知識都不是可以用來直接賺到錢的,但卻是有一些知識是直接有商業價值的——并且越先知道越受益(前提是用行動去支撐知識結論),這就是“知識的時間價值”——就好像利息是金錢的時間價值一樣。
我自己有特殊經歷,2017年1月份,比特幣價格創歷史新高,忽然之間身邊經常聽到:唉,早點買比特幣就好了!僅僅過了三天之后價格卻從最高點8888人民幣回落5400——你可以想象中合計逃逸案有多少人身上發生了歷史上無數次發生過的事情。
正確的價值就是在于他沒有多少人知道才是最大的。
很多人嘴里總抱怨:
我如果早點知道……
其實他們想表達的價值,正是過去到現在所體現的價值。這樣的“正確”沒有意義,因為已經發生了,而且大家都知道了。
關鍵在于,從現在到未來,它是否會繼續保持價值,逐年增多,如果你沒有能力判斷這個趨勢,那么現在的你很當年的你其實一樣。
所以有些所謂的“先發優勢”并不是屬于我們,即便在給我們一次機會,多半也會錯過。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那些機會屬于自己,哪些機會即便再來一次自己也抓不住,這樣才會避免不必要的懊惱。
很多人說你真幸運,這么早就知道了比特幣。然而我是在比特幣有了之后兩年才接觸的,在此之前有幾十萬人比我更幸運的先接觸到波比特幣,在我們剛知道比特幣這個事情的時候,就聽到過很多感概:“去年這個時候比特幣還白送呢,現在都1美元了,早知道就好了……”
對我來說,真正幸運的并不是我在2011年就知道了比特幣,那時候有個哥們話25000比特幣買了一張披薩餅,但是后來也沒有聽到過賣披薩餅那個哥們的名字。說明,他沒有留住那兩萬五千個比特幣。
我很少以正確的方式跟人溝通我那些真正的幸運:
首先,回頭看那當然是個機會,但當時沒有多少人確定就是個機會,但我卻莫名其妙的相信了(我不能裝蛋說自己研究透了,我是變買邊研究的,而且今天還在研究,還總有不透徹的地方)
其次,基于自己的知識積累,深入理解,我基本上可以通過掙扎,比較深入的理解這個機會(百分制的話應該大于75%,所以不算是拿著火把穿過火藥廠)。
最后,那個時候我不算窮,十幾萬美金還是能夠拿得出,但也僅僅是不算窮而已。如果是億萬富翁,我也不會研究一個總市值才這么點大的東西。2011年我跟很多高人談論比特幣,他們瞬間就明白了原理和意義,但他們也都知識表示:“哇真有意思”一個都不買。為什么呢?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笨,實際上是因為那時候比特幣還是一個很小的投資標的,入不了他們的眼。
最大的幸運,是在2011年隨后的幾年里,我個人一直在成長,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成長,乃至于有一天“那是在太大的變化”出現的時候,我竟然有能力“使勁拼一拼居然掌握的住”。
這事鐵定的事實: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價值。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我們要追求的是“長期價值”,“長期年華復合增長率”。比特幣的兩年之間兩次暴漲暴跌,之后有多少人繼續持有呢?少之又少,又三年過去到2017年,大行情再次啟動的時候,少之又少的持有者,又有多少被洗出去了呢?絕大多數咯,這是各大交易所里天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一點都不奇怪。
對于金錢,在本金和利率固定的情況下,時間越久產生的利益自然越多,這時候早出發的必然有先發優勢。
但是知識則不同,它的利息不固定,而取決于你自己。
而且在某個時刻你的能力和知識能夠產生的其實是“負利率”,那么這時你投入的越多,損失的越多。
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不再糾結于自己是不是出發的夠早。因為即便出發的早,也未必能比別人先到。出發后的增長率,持續的時間才重要。
在回顧歷史的時候,一切都是確定的,所以對于沒有能力展望未來的人,幻覺自然產生:如果我那么做,肯定會有這樣的結果!可事實很殘酷,即便他們曾經有機會這樣做,后面的結果可能也跟他們現在差不多。
在展望未來的時候,沒有任何事情是“理由當然”的,總是有哪怕一絲絲不確定,都可能以幾何級數的量級放大恐懼效果——并且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每個判斷和決策所涉及的金額。金額越大越影響判斷。那個斯諾克選手平時總能打出滿冠成績,而決賽的時候卻發揮不出那樣的水平。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獎金太高榮譽太大,導致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投資領域里,一切自以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過是”還沒有走到那個地步而已,絕大多數到時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當然世界真正殘酷在于,它事實上根本不給那些人到時候的機會,也因為那樣的人就不可能走到那個地步。
很多事情嘴上說說容易,但真要做到做好不見得簡單。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隔三差五的提醒大家問自己:
什么最重要。
現在看起來理所應當的事情,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是否也有它的合理性,取決于你是否經常問上面的問題。
在做事情方面,相比起把事情做對,更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
因為只要這件事情是對的,即便你出發的晚一點,效率低一點,也會有相應的回報。
所以與其平時總在抱怨錯過的機會,不如把時間和注意力用來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來判斷未來什么事情是正確的。
有些成熟之后依然愣頭愣腦的例子:
風險投資,是創業公司的早期階段,與之相對的,股票市場常常被人稱為二級市場,那么是不是風險投資的前期收益更高呢?答案是,并非如此。
風險投資機構從業者,是相對更為精英的群體,他們的職業本身就占據先機。根據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顯示,風險投資行業3%的投資機構占據了95%的行業利潤。那么如果把29加表現最好的機構去掉,剩下的500加投資機構投入1600億美金,只收回了860億美金,也就是說,僅95%的投資機構10年拿回來不到一半的錢。
假設,僅僅是假設而已,如果當初95%的投資機構,那1600億美金用來購買facebook的股票,三年之后,投資收益是多少呢?大約是301.33%。應該反應過來了吧?
1,早期的風險投資是占據了先機,結果呢?先發優勢真的那么重要嗎?
2,等到facebook上市之后在投資它是否真的晚了?
3,早期的facebook是你我的機會嗎?不是,那是彼得蒂爾那種風投成績排名前3%的人的機會。我們普通人想要就是貪婪了。facebook上市之后才是我們普通人的機會。若是沒有買到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
很多時候,人們懂得一個道理之后,就想把它應用到任何地方。手里有個錘子,看什么都i像是釘子。不要笑話別人,每個人都是這樣,不是在這個領域就是那個領域,是不是就會掉進同樣的陷阱。
你看,有多少人聽說并理解“先發優勢”這個詞之后,覺得任何事情先發都能制勝,全然忘記了先發優勢只是優勢的一種,有時候“后發優勢”可能更厲害。
2016年年底的時候,我要求團隊開發收費講座工具,搞出來一個“一塊聽聽”,一個月內用戶累計29萬人,日貨3.2萬,成交量303萬人民幣……看起來不錯??蓜傞_始的時候,整個技術團隊都是反對的,我并不是要體現自己正確的優越感。而是他們反對的理由是:
有太多類似工具,我們已經沒有先發優勢了。
我問他們,他們知道的同類產品中最早的一個是什么?他們回答完之后,我告訴他們,有一個APP在當時已經解散3個月了。所以先發有可能是優勢,也有可能是劣勢——可能恰恰是因為太早了所以沒熬到明天。
早根本不重要,關鍵在于對不對,長期來看對不對。
于是,你就不會有幻覺了——好像早知道一些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了似的。
然后還有一個好消息,后發可能也是優勢。
早不是關鍵,但你不能一直不出發。
之前我們說過,有些人找借口是剛需,這周的文章,一不留神就會被大家用來作為拖延的理直氣壯的借口。先發不一定是優勢,但你一直不出發就永遠沒有優勢。
思考行動
1,在什么事情上,你“痛心疾首的發現,等自己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多羅列幾個,然后想想自己有沒有可能發現得更早?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卻很可能是幸運,就好比因為車不好開不快而減少了出事故的幾率,羅列出你有過的這樣經歷,然后想象是不是會得出“我其實也很幸運”的結論。
3,有時候“先發優勢”很重要,有時候“后發優勢”也很重要,那不換先發還是后發,怎么樣才能發揮優勢呢?這事需要深入思考,深入觀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