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諸子百家的概念
“諸子百家”這種說法,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所以,諸子百家這個概念其實指的就是,先秦時期各個學術流派的思想家們提出的觀點總稱。
這些來自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思想家們匯聚在一起,圍繞著各自的學術,展開辯論,創造出了“百家爭鳴”的文壇盛會。
二、諸子百家誕生的時代背景
歷史教科書在提及百家爭鳴現象誕生的時代背景時,提到了這樣幾個詞:禮崩樂壞、諸侯爭霸。
“禮”和“樂”在先秦時期是王權的象征,孔子曾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換句話說,“禮崩”、“樂壞”也就意味著,在春秋戰國時期博士。”其中,“諸子”指的是老子、孔子、莊子、朱子、孫子、墨子等先秦時期在學術思想上有獨到造詣的思想家們,“百家”指的是天文、形法、術數、道家、墨家、農家等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
周朝建立起來的以宗法制、分封制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已經隨著西周的覆滅,開始分崩離析。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東周的周天子是在諸侯的扶持下登基的,東周天子在失去忠于他的軍隊、子民后,即便是后來周天子不滿諸侯們相互兼并的行為,他即便有心也已經無力去約束諸侯們的行為了。
如果說西周時期,諸侯們只需要對周天子履行義務,就能過上枯燥且乏味的生活,那春秋時期開始,當好諸侯就已經成了地獄難度,原本不可一世的諸侯們一不小心便面臨著生命威脅。
諸侯尚且如此,處于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生活自然更加困難。
我們華夏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通常情況下,老百姓都是遵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節奏,用辛勤地勞作,換來一家人生活所需的物資。但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應對風險的能力卻相當脆弱,干旱、洪澇、蝗災、戰爭都能輕而易舉打破老百姓寧靜的生活。在這種背景下,可想而知,諸侯們持續了幾百年的爭霸戰爭,會給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多大的影響。
當舊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建立之前,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總會出現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探索階段。在缺乏經驗的時候,這種探索往往是在不斷試錯、改錯的情況下曲折前行。例如周朝實行的土地公有制,在西周時期,掌管農業的官員將九百畝田地均分為“井”字形,然后由八戶農戶進行耕作,其中中間的田地為公田,里面產出來的作物要上交給周天子,其余土地上產出來的糧食農戶便可以用來養家糊口。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他們改土地公有制為私有制,鼓勵民眾自發開墾荒地,來增加財政稅收。
這種缺乏制約的“私有制”,很快便導致了“土地兼并”現象的發生,當老百姓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之后,“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社會矛盾,便會成為動亂的導火索。
在生存危機面前,原來的士大夫階層和各行各業的老百姓,都開始尋求新的道路,以期能夠找到一條既能實現理想、又能振興國家的道路。
《漢書》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從這段史料也可以看出,代表百家的諸子們,都有著各自的政治訴求,他們每一個人都象征著那個時代不同的人對理想化政治的美好設想。
三、諸子百家的十大派別:雜家、農家、墨家、儒家、法家、陰陽家、道家、兵家、縱橫家、小說家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常規意義上的“諸子百家”共有189家叫得上名字,百家諸子的學術著作更是多達4324篇:“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而在這189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數“雜家、農家、墨家、儒家、法家、陰陽家、道家、兵家、縱橫家、小說家”十家了,他們是先秦時期諸多學派的代表學派。
后人在劃分這諸多學派時,也頗有一些爭議,比如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是將諸子百家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而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的基礎上,增添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并列為諸子十家。
有趣的是,班固在談論諸子百家時,又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可見,關于誰能代表諸子百家這個話題,古人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今天,我們就采用十家的說法,展開介紹。
- 雜家
所謂雜家,指的是“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無所不包”的意思,說得好聽點這叫做采百家之所長,說得不好聽就是說雜家這個學派屬于大雜燴的概念。
雜家這個學派,屬于那種兩極分化相當嚴重的學派,強的有幫助商鞅為其“謀事畫計,立法理民”的尸佼,也有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相國呂不韋,但這樣的畢竟鳳毛麟角,歷史上絕大多數雜家弟子都屬于默默無聞那種。
這里就不得不提及雜家學說很嚴重的一個弊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天賦和精力,去學習多種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
“無所不包”,也就意味著,如果沒有足夠的天賦,大概率選擇雜家的學子最后會落得雜而不精,一事無成的結局。
- 農家
農家起源于先秦時期的農業之官,他們重視傳播耕種和養蠶的知識,以期望能幫助更多農民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
在諸侯忙著爭霸的年代里,農家的出現,其實也從側面體現了老百姓渴望和平,向往安居樂業生活的樸素價值觀。
值得一提的是,在農家的理念里,他們希望諸侯們也和老百姓一樣,到田間勞作,這很顯然觸犯到了貴族階層的利益,這也是為何農家難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 墨家
墨家,是諸子百家中非常特殊的一家,他們在辯論、科技和武技方面都造詣頗深,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經說過:“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
可見,在先秦時期,墨家的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
墨家的學說也非常有意思,諸如強調人人平等、反對非正義的戰爭、推崇節儉、重視科學技術等等,墨家的這些思想放到那個混亂的時代,顯得是那么不可思議。
為了踐行自己的諾言,墨家的子弟們穿梭于諸侯之間,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弱小的國家抵抗大國的入侵,為此,他們甚至不惜慷慨赴死。
正是因為這份信念,墨家站在了諸侯們發動的兼并戰爭的對立面,遭受了重創,以至于后面人才凋零,曾經強大的墨家逐漸淡出了世人的視野。
- 儒家
儒家應該是諸子百家中我們最熟知的一個學派了,作為百家爭鳴最終的勝利者,漢武帝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行為,奠定了兩千多年來,儒家一家獨大的地位。
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重教化、輕刑罰,孔子強調君主要推行“德治”和“仁政”,來建立“大同社會”。
- 法家
如果說漢武帝之后文化界是儒家的舞臺,那戰國時期,法家才是舞臺上的主角。
從實用性來講,對于諸侯們而言,法家所推崇法治的思想遠比其他流派的表現更能適應爭霸戰爭的需求,它能更加高效地維持社會的穩定運行。
- 陰陽家
盛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期,到西漢中后期沒落直至不復存在,戰國時期的齊國人鄒衍創造了這一學派,其主要思想是結合陰陽五行解釋自然現象及變化法則。
- 道家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集古圣賢之智慧,形成了道家學派,這一學派主要核心是“道”,主張:道法自然。這一復雜的學派歷經千年,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它不斷地發展演變,直到現在,道家思想還影響現在的人們。
- 兵家
兵家學派,起源于古代的司馬之官,它代表了希望通過整頓軍備,來護衛國家的一類人。兵家學說細分下去,又分為兵權謀、兵技巧、兵形勢三大類:
兵權謀,強調出奇制勝,它兼有形勢家、陰陽家的特點,是極為注重計謀的一派。
兵形勢,主張如迅雷疾風一般,后發先至、行動迅速,能夠“輕疾制敵”。
兵技巧,主張能夠靈活使用身邊的工具,能借助身邊有利的條件克敵制勝。
- 縱橫家
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學派是由謀圣鬼谷子所創,主要從事政治外交工作。其主要思想在《韓非子》中有所提到: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但縱橫家們并沒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有過多的解釋。代表人物有:張儀、蘇秦、范雎等。
- 小說家
諸子百家之一,它自成一家,但又被稱為不入流者。《漢書》里記載: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沒有固定的核心思想,多是記錄民間的街談巷語,從側面反映老百姓的思想等,代表人物:虞初。
四、諸子百家的影響
在西周時期,知識是屬于少數貴族階層才能學習的東西,孔子打破了這種界限,他大辦私學,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動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幾千年來華夏文明的社會規范。
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古代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哪怕時至今日,他們留下的思想理念依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從某種形式上來講,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漢武帝否定了諸子百家的存在模式,但其實諸子百家的思想,早已根植到社會各個角落。
例如墨家推崇人人平等,強調勤儉節約、實踐求知的理念;儒家重視教育、仁政,強調個人德行修養的理念;法家追求“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治思想……
凡此種種,都是構成現代社會的思想基石之一。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