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回了一趟老公的老家山東東平,短短幾天,竟然萬分想念回龍觀,終于又回到了我們的回龍觀大社區。
說起回龍觀,我的心里總是充滿了溫暖,因為我從2000年就住在這里,見證了它一步一步的發展。在這里我買下了來北京的第一套房子,后來從小房子換到大房子,始終沒有遠離它。中間因為孩子在海淀區上學,我們在清華院里租過幾年房子,又在六道口買了一套房子,但周末肯定是回到回龍觀來住。
回龍觀被譽為亞洲第一大社區,社區面積有850萬平方米,常住人口接近30萬。一直以來,回龍觀被公認為“睡城”。“睡城”的意思是白天這里空空蕩蕩,沒有人煙,到了夜幕降臨,出去工作的人才回來,給這個地方帶來一點生氣,但已經是到了睡覺的時候。如今,隨著回龍觀的不斷發展,“睡城”的帽子已漸漸被摘掉。
當年我住回龍觀,還沒有通地鐵13號線,只有一趟公交線--618。我有一陣在8848公司的物流部上班。公司總部在金融街,物流部在馬連道。回龍觀到馬連道全程大概35公里。早上我得5點起床,匆匆洗了澡,拎上早點(牛奶面包和酸奶),飛奔到618車站,坐到積水潭,倒車到北京展覽館,再倒車到馬連道。晚上回來常常遇到堵車,到家已是夜色闌珊。
后來我換了公司,到望京上班。最幸福的是公司有幾十趟班車,回龍觀有專線--13號線。早晚都可以做班車,在車上很安穩,可以讀書,也可以睡覺。后來公司取消了班車,地鐵也開通了,于是每天坐地鐵13號線。
地鐵13號線西段是2002年9月28號開通的。那天我們帶著3個月大的兒子坐著地鐵到西直門,然后換2號線,又換1號線去了天安門。晚上北京新聞里突然看到了我們在站臺候車的影像。應該說兒子是那天年齡最小的乘客。
回龍觀這里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以前和我住一個社區的同事和好友都賣了回龍觀的房,去別的城區買房了。這里有城里拆遷過來的老北京,有幾所高校的團購樓,住著各大高校的老師,也有外地的北漂,在這里租房。沉沉浮浮,輾輾轉轉,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回龍觀。
回龍觀被我們親切地稱為“觀里”。觀里住著新青年、IT男、身處人生上升期的工薪階層,也有一些不常出現的大腕。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回龍觀包容著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河北、內蒙、青海等地的人。
回龍觀很大,但很方便。家門口就是城鐵13號線回龍觀站。站對面就是華聯商場,還有地下超市。有一個回龍觀社區網,版主也是最早放棄了天通苑,選擇在回龍觀買房的土著居民。回龍觀有幾個商業集中地。一個是回龍觀地鐵站門口的華聯商區,一個是北郊農場橋的老華聯一帶,還有回龍觀東西大街的萬意百貨,東邊的美廉美超市地帶。
在東亞上北的北門有家桃園書館,里面不大,還有個小二層。有高高的墻架,書籍分類分得很明白,有書有咖啡,也有閱讀活動。
聽說老板是南京航天航空的博士,她自己說就是鍋爐博士,做航天方面的科研。最初剛開業時她說:“其實我做鍋爐和咖啡機是相通的。想做社區圖書館,只能靠賣咖啡啦。但是咖啡也賣不出去只能撐著,等客人們都熟悉了。”
那時都說回龍觀沒有產業,沒有經濟,但書館老板相信這里會慢慢好起來。我們都希望回龍觀好起來。如今,桃園書館還在,而且還不錯,讓人安心。
去年騰訊雙創園在回龍觀開業,很多創意企業入住,還開了一家圖書咖啡館,讀書又有了一個好去處。這下我更沒有離開回龍觀的理由了。
住在回龍觀,夜里很靜,很安穩。即使我在別的地方也有房,回龍觀始終是我最不能割舍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