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個“小糊心”,一個可愛地纏著媽媽一直問“世界上真有外星人嗎”的男孩,淘氣又充滿想象力的孩子。
他的作文是讓老師與媽媽頭疼的事情。
他經常寫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如跟父母去鄉下烤火,卻火勢太大燒了田地,大家忙著滅火。
他還寫了很多《一件受啟發的事》,他看《熊出沒》里光頭強的風力發電伐木機,思索著風力發電、汽車尾氣與環保的事情。這篇還蠻靠譜的。
但還有《一件受啟發的事》卻是他踩到泥坑,自己認為“因禍得福”,“回家后,我被奶奶打了一頓,還讓我寫這篇作文和自己洗鞋,不過,洗鞋反而很有趣,……現在我寫的是你在讀的作文,希望你會受到啟發。”好吧,小朋友,謝謝你讓我知道了洗鞋很有趣。
他寫《一次特別的活動》,講與小朋友比賽扳手勁,“我覺得我就是獨角仙對螞蟻,要知道,螞蟻力氣比大蟲子中力氣最大的獨角仙還要大。我覺得我的角好像要斷了,而XXX還在用他的顎扳我的角。”最后他輸了,得出的教訓是“我的經過很特別,讓我知道,只有吃多菠菜,才能力氣大。”要是評作文的老師沒看過《大力水手》,一定不懂這個梗吧!
他寫《意想不到的收獲》,被老師罰重寫作文,無聊之下折粉筆卻意外發現“人們都說團結力量大,但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都這樣。”故事書中那幾根筷子“團結”在一起不易折的老梗,但他發現粉筆再團結,幾根在一起還是一樣很容易折斷。“可能是因為粉筆是用粉作的,所以很脆。”
他寫母親節卡片,感謝媽媽之余,也給自己訂下目標“我也希望我能夠好好學習,讓您快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小朋友向范仲淹同志學習的志向好遠大。
“小糊心”媽媽看著他的作文發笑,但也擔心得不了高分。我小時候作文倒老得高分,但真心沒有“小糊心”寫的有意思。
我三年級初學作文時,拿家里一套作文書抄一抄改一改,次次高分,回回在班上當范文朗讀。那時我的語文老師也常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故我也沒覺得臉紅,反而因常被夸作文寫得好而培養了對寫作的自信,也在邊抄邊寫中積累了詞句,更為了寫更好的文章去廣泛閱讀課外書。寫到后來,作文書里的小伎倆看不上眼,終于原創。但有些真情實感在當時就被磨滅了。像“小糊心”扳手勁,好友不給自己加油,而“耿耿于懷”的事情,當時是萬萬不會寫的。那時的作文,同學總是團結友好的,胸前的紅領巾總是鮮艷的。人物描寫,都是“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烏黑的頭發。”記得一次,老師指著一同學的頭發發問一小朋友寫的作文《我的同桌》,“她明明是一頭黃毛,哪來的烏黑?”
記起以前參加作文競賽,出的一些作文題目怪怪的,《月朦朦,鳥朦朦》這是想寫啥?當時高分作文也是青睞小孩“裝大人”的文章。直到后來出現“新概念”,大家才發現,原來文章可以有這么多寫法。再后來每年高考作文,表面是開放式命題,但導向痕跡明顯。老師們都強調寫考試作文不要太個性,中規中矩受青睞,劍走偏鋒不討喜歡,不要冒險。十幾年的教育,一直在強調“聽話”,按著套路來。
“小糊心”雖然常常寫些讓人好笑的“幼稚”語句,但勝在情感真實,想象豐富。舉的例子也可看出他平時積累了很多課外知識,也敢于寫出自己的思考。如“粉筆”那篇相當有質疑與實踐精神,憑什么“團結力量大”呢?本身是脆的,再“團結”也是脆的。若按這個構想,深入一寫,會很有哲理哦。
所以,對于“小糊心”媽媽的憂慮,我覺得要是這樣靈氣又童趣的作文,老師要是不給高分,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老師的,是我們成人的。成人說套話空話假話多了,見了孩子真性情文章,反倒不知如何是好了。
當然,高分還是要拿的,可以恰當在語言組織、行文結構上作些引導,同時將“小糊心”天馬行空的思維保留下來。文筆是可以練的,但童心童真一旦被打壓,就再也找不回來。
祝“小糊心”寫得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