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南不北的上海,秋天來得不急不慢,九月底了你也摸不透它的脾性。熱起來,任性、拖延、死乞白賴。冷起來,善變、突兀、猝不及防。而我,討厭熱、喜歡冷,卻也著實是個怕冷鬼。白天的溫度自是和善友好,人畜無害,可早晚的低溫、涼風就一定讓無任何心理準備的你全身雞皮疙瘩,瑟瑟發(fā)抖。
早晨,你反復(fù)試探了室外的溫度,揪著夏天的小尾巴不放,穿了青春無敵的白色T恤、背帶褲、涼鞋出了門,晚上六七點,地鐵上、公車上、涼風里,說凍成狗倒還不至于,但那時候你比會任何時候都想要一件衣物,哪怕秋衣秋褲也行,但壓根沒有選擇。
溫度一低,生命運動的熱情也就隨之下降,就像動物開始冬眠,懶得說、懶得動、懶得思索、懶得繼續(xù)扮演人的角色。洗個澡、吹個頭、喝大杯熱牛奶,一股腦就扎進被窩,床單被套最好冷色調(diào),這樣和整個季節(jié)整個人的喪都比較配。手機充滿電,確保安全感足夠,帶隔音效果夠好,也夠舒服的耳機,點開“喜歡”的歌單,一定要確保絕對沒有任何一首不愛,否則要幾經(jīng)動彈來刪除、切歌,也實在是無故打擾和精力浪費。
之后選定隨機循環(huán)模式,不設(shè)定時關(guān)閉,蓋好被子,抱著娃娃,醒著醒著就入了睡,打呼嚕、流口水或者發(fā)夢。第二天的五六點被晨尿憋醒,耳機里還在播著愛聽的歌,迷迷糊糊找拖鞋,左一只右一只,一頭亂發(fā)擼到耳后,扶著墻到了衛(wèi)生間,而后再回到床上繼續(xù)睡,繼續(xù)沒做完的夢,即使記不清情節(jié),或是夢見許久未見也不曾生疏的故人,或是追著雖已去了卻無憾無悔的過往。不久后鬧鐘響了,故作利索又極不自然不情愿地把整個人切換到朝九晚五、熱愛工作、急于暴富模式,洗臉刷牙喝水化五毛錢妝出門,記起天冷了就隨手帶件外套。
嗜睡如命的人,幾乎都和早餐無緣,因為既然選擇了床和美夢,那么其他的東西就總歸會有所不能得,有所需舍棄。一個成年人怎么會不知道不吃早餐對身體無益,但不睡那五分鐘卻也會讓我精神狀態(tài)持續(xù)性處于極度不佳狀態(tài),真的是這樣,一點也不夸張。
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和我一樣喜歡初秋時的這種涼?睡覺最舒服最愜意。室內(nèi)溫度不冷不熱,被子不薄不厚,溫度觸感都剛剛好。個人覺得秋天適合冷色調(diào)、性冷淡風床品,因為暖色系在這個涼涼的季節(jié)怎么都覺得不合時宜,要么把人拽回到夏天的熱,要么讓人覺得還不至于那么冷到需要靠顏色來取暖。
九、十月,也是偽文青發(fā)病巔峰期。秋天總歸是秋風掃落葉,凄凄慘慘戚戚。天氣如何、一件物品、一段旋律、一首歌就足以干擾他們的腦垂體、荷爾蒙甚至腎上腺素……于是情緒莫名低潮、感情莫名敏感、心思莫名細膩,然后歇斯底里癥發(fā)作、戲精上線,藝術(shù)工作者附體,開始為賦新詞強說愁……難怪說秋天是個豐收的好季節(jié)
閑著的秋天,每時每刻都適合聽歌。聽“陰天”聽“秋來秋去”聽“K歌之王”聽“野孩子”聽“越過山丘”聽“像我這樣的人”聽“夜曲(記得以前唯一能聽出來的一句歌詞是:死去后還愛你)”,或者換換口味聽“事后煙”,聽什么都行。
如果可以早早地躺下,如果可以自然睡自然醒,那更是再好不過。不知道說什么收尾好,那就晚安吧!十一小長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