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課096|性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關于性格學說,我比較推崇“大五”性格分類法,從外傾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開放性、隨和性、盡責性五個維度來觀察一個人。縱然五個維度來觀察 一個人不可能百分百地看透一個人,可以足以看到一個人的輪廓框架。而如果要把一個人的性格分成幾百種甚至上千種的話,未免太過于繁瑣了,而且細分之后一定還可以繼續細分。
無論是交朋友還是尋找伴侶,我按照外傾性高、情緒穩定性高、開放性好、隨和性高、盡責性高這樣的標準,找到的閨蜜、異性好友和伴侶長期來看相處得都特別好。
但是不可否認,無論什么樣的科學研究選擇的樣本都不是足夠大的,所得出的 結論是根據樣本觀測結果總結出來的,大方向應該是對的,但真的不一定適合某一個個體。所以這就又說到“盡信書不如無書”。自己的經驗主義并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可靠,但是用觀察別人的數據直接模擬自己更加不可靠,只是這樣可以增加一些自己原來沒有想到的一些總要的維度,幫助自己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了解別人。而且,在向別人展現知道時候,盡量不會讓自己想展現的特質和別人的感受有太大的差別。
關于外向內向,我認同沒有絕對的外向和內向,人是群居動物,需要表達和傾訴,每個人都會向特定的一些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有的人會向少數幾個人,有的人會向更多一些的人罷了。生活中通常有這樣的對話,A:C真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呀,跟他說好幾句他甚至回不了一句。B:那是因為你不了解他,你是沒有見過他跟D聊天,倆人能不停地聊一下午呢。所以,真的不能隨便給一個人貼標簽,A覺得C不愛說話,實際上C只是不愿意跟A說太多而已,只是而已。
觀察我自己,我在很多時候都是比較外向的人, 但是我也有想要獨處的時候,在不同情境下表現會有所不同。但是,似乎心里有兩條線,上限和下限,在這其中可以自由活動,感覺很自由,但是一旦超出界限,就會感到不舒服,覺得有可能冒犯了別人或者被別人冒犯。
“如果...就....特征”(If-then signatures)特別好,很詳細,只是一個人的行為一定會有行為偏差,這一次在這一情景下這樣表現,下一次也不一定還會那樣表現,而且就是給身邊的人指定這一特征表也是很困難的。所以,更可行的方法應該是通過接觸觀察某一個人在內心給他建立一個簡要的“如果..就...特征”表,需要持續更新甚至微調,以便于自己更好地和別人相處。
習慣是廣義的性格,性格是狹義的習慣。非常認同。當然了,習慣和性格都是可以變化的,變化的標準當然是基于一個人的價值觀,覺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人們都是朝著自己認為 好的方向發展的(不是別人認為的)。所以,對一個人的認識要加上隨時修正這一維度,承認一個人難以改變的那部分,同時也承認一個人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