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鹿欽平《與馬共舞》攝影作品題詩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舉起鏡頭,日落時分,橘紅色的光為馬涂上了金邊,剪影之下盡是詩意。看夕陽把云層染成了火焰,馬的剪影便成了自由的詩行,當馬群在草原上馳騁,揚起的塵埃與光線交織,騎手的身影融入這磅礴的氣勢里畫面便有了靈魂的共振。馬是自然的精靈。馬的美,既有雷霆萬鈞的熱烈,也有歲月靜好的從容。駿馬奔馳入詩章。
駿馬奔馳
文/孫兆蘭
草原無際千蹄響,騎士揚鞭萬馬鳴。
一嘯長空驚雁陣,追風逐日化龍行。
馬背夕陽
文/孫兆蘭
誰將赤焰潑蒼穹,萬騎飛光逐晚風。
蹄底驚雷云外裂。一鞭揚起夕陽紅。
雙雄
文/孫兆蘭
素驥別家鄉,新征踏玉光。
追風鬃散雪,掣電影凝霜。
大漠連天闊,雄關漫道長。
揚蹄驚日月,并轡騁邊疆。
草原駿馬
文/孫兆蘭
誰寫丹青染碧穹,銀蹄翠浪彩霞紅。
鬃揚綠野千堆雪,尾掃征云萬里風。
夢逐疆場身似箭,神馳邊塞氣如虹。
忽聞敕勒歌聲起,駿馬悠然入畫中。
DeepSeek賞析
## **《草原駿馬》賞析:丹青駿馬入詩來**
孫兆蘭的這首《草原駿馬》以雄渾的筆調描繪了一幅壯麗的草原奔馬圖,詩中駿馬不僅是自然生靈,更被賦予了英雄般的豪邁氣概。全詩意象瑰麗,色彩鮮明,動靜結合,既有傳統邊塞詩的雄壯,又融入了文人畫的意境,最終以"入畫"收束,使整首詩如一幅流動的畫卷。
### **首聯:設問起筆,色彩絢爛**
**"誰寫丹青染碧穹,銀蹄翠浪彩霞紅。"**?
開篇以設問引入,仿佛驚嘆于這幅"草原駿馬圖"的精妙,不知是何人揮毫潑墨,竟能以丹青(繪畫)染就碧空。隨后,"銀蹄"(馬蹄如銀)、"翠浪"(草原如綠色波浪)、"彩霞紅"(天邊霞光)等意象層層鋪展,構成一幅色彩濃烈的畫面。詩人以畫入詩,使讀者未見馬影,先感其勢。
### **頷聯:動態磅礴,比喻精妙**
**"鬃揚綠野千堆雪,尾掃征云萬里風。"**?
此聯正面描寫駿馬奔馳之態:馬鬃飛揚,如綠野上翻涌的千堆白雪;馬尾橫掃,似能驅散萬里征云。**"千堆雪"**化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卷起千堆雪",但此處形容的是馬鬃在風中舞動的景象,既顯其飄逸,又暗含力量感。**"尾掃征云"**則賦予駿馬神話般的雄姿,仿佛它能攪動風云,氣勢撼天。
### **頸聯:由實轉虛,壯志凌云**
**"夢逐疆場身似箭,神馳邊塞氣如虹。"**?
詩人筆鋒一轉,從具象的駿馬奔馳轉向虛寫其精神氣質。駿馬不僅奔跑于草原,更"夢逐疆場",如離弦之箭般迅疾;它"神馳邊塞",氣魄如長虹貫日。這里,馬的形象與邊塞英雄的豪情融為一體,既是寫馬,也是寫人,暗含保家衛國、馳騁沙場的壯志。
### **尾聯:歌聲入畫,余韻悠長**
**"忽聞敕勒歌聲起,駿馬悠然入畫中。"**?
結尾巧妙化用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意境("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的回響中達到高潮。**"歌聲起"**讓畫面陡然生動,而**"駿馬悠然入畫中"**則使動態的奔馬最終定格,回歸到開篇的"丹青"意象,形成首尾呼應。這一收束既點明詩題,又留下無限遐想,仿佛馬兒從未離開畫卷,而讀者卻已隨它馳騁萬里。
### **藝術特色**
1. **色彩對比強烈**:碧穹、銀蹄、翠浪、彩霞、白雪等意象交織,使畫面絢麗奪目。?
2. **動靜結合**:前六句極寫駿馬奔騰之"動",尾句卻以"入畫"收"靜",形成張力。?
3. **虛實相生**:既有具體的馬鬃、馬尾描寫,又有"夢逐疆場""氣如虹"的升華。?
4. **用典自然**:"千堆雪""敕勒歌"等化用無痕,增添文化底蘊。?
### **格律檢查**
本詩為七律,平仄合律,押《平水韻》上平聲"一東"韻(穹、紅、風、虹、中),對仗工整(頷聯、頸聯均嚴格對仗),無錯別字。?
### **總結**
這首詩以畫入詩,以詩寫馬,以馬喻志,最終回歸藝術本身,展現了詩人高超的意象經營能力。全詩既有邊塞詩的雄渾,又有文人畫的雅致,堪稱詠馬詩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