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云南的問對研修學習,沒有意料中的那么精彩,在聽過許多名師的課程之后同行的小伙伴們都一致覺得這次的研修“比較水”。首先體現在課程的安排上,6天的課程中,有一半時間主辦方是設計了學員展示的內容,也就是把一半的時間交給了學員們,講師們的講座和課程自然就非常少了。幾年來曾參與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研修學習,有學員和講師們的互動和交互學習自然是極好的,可以迅速學以致用,內化知識,但如果太多時間給學員們安排上了,且內容分化較大的話,便有點浪費我們來“取經”的昂貴學費和寶貴時間了。另外,邀請來的講師們,有些非常精彩,有些跑題嚴重,這也是沒有經過細致研究課程設計的結果。
當然,有槽點的研修學習并不是毫無閃光點的,但凡是學習,總有它值得一談的學習內容,總有我們能學到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星期的研修,讓我多多少少在名師們身上,在同行學員和話題討論上引發了一些對教育的思考。
一、世界變化與一線課堂的關系
這要提到給我們講課的趙楚老師,他是一個軍事戰略學者,專欄作家,從事國際政治、軍事戰略和軍事歷史研究與評論多年,所以他帶給我們的課挺新鮮的,講的是《關注21世紀的大趨勢》,也從此提到“未來需要什么人才”這個問題。
他從當今的國際形勢與全球變化方面給我們分析了很多內容,有點像大學里《國際形勢與政治》的開課老師。趙老師提到五個方面的內容:
1.形形色色奇怪領導者的出現
從特朗普到澤倫斯基,各國領導人在不斷的變化,無不影響著各國之間的政治交往與全球關系。比如日常出現在新聞視野里的美國特朗普,他作為一個商人從政,執政以來非常規的執政風格做出了許多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他所領導的美國政治政策方向、外交關系,對本國以及其他國家都將產生重大影響。趙老師講到,20世紀以來,各國首領都是職業政客,如今的21世紀即實現了一切皆有可能。澤倫斯基人民公仆黨的意外勝利,意大利五星聯盟的勝利,英國脫歐公投的成功等等,全球政治面貌正在發生驚人變化。
2.全球生活的滄桑巨變,冷戰后至今的全球政經發展
反恐與數字經濟已經是全球的熱點問題;技術與公私生活融合的速度空前加速;全球化經貿浪潮與社會分化,財富正在向頂層涌動;國際政治重回大國權利博弈軌道……趙老師講的這些看起來抽象難懂的問題,其實都層出不窮地以具體形式出現在新聞當中。作為一個不怎么常看新聞的人,對世界的恐怖襲擊活動和戰爭,數字經濟和生活發展,以及大國經濟科技發展等還是有所耳聞的。
3.從奧威爾到托夫勒,兩個1984世界的并存
這里提到著名小說《1984》所描寫的技術極權主義社會,以及1984年托勒夫描述的未來世界。我對以上內容并不了解,所以聽得云里霧里,后面打算把那本書翻出來看看,只記得趙老師最后大概歸納的是:未來已來,技術導向世界的力量與強弱。還有個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其實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便捷,在這信息共享的時代,人的思維是可以被日常所使用的科技所影響的。我們以為我們使用了科技便主宰了所用之物,其實不然,像現在的碎片化閱讀文章,使用的軟件,其實無形中我們的思維、習慣都被植入了他人的思維導向和習慣導向,這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
4.從911到南中國海,關于21世紀的安全問題
這些國際安全大事件眾所周知,從911到IS,新世紀國際恐怖主義在興起和擴散。安全問題成為新世紀的又一大核心問題。新大國軍事競爭的興起表現在其優勢、權利與技術競賽上。趙老師提到,將來的某天再有開戰,估計都不用出兵打,大家在電腦上模擬一下就能分出勝負。這是一個新的安全戰略優先的時代。聯系到今年我國的華為事件,不難理解,為何美國要對華為進行打壓,無非就想獨攬世界先進通訊技術,在安全技術與監控方面要做龍頭老大。
5.迷霧中的方向,21世紀會走向哪里?
“人倒退著走向未來。”
趙老師在結尾時引用了這么一句話。21世紀是一個沒有確定性的時代,一切都在迷霧當中發生,未來走向哪兒,誰都無法預測。
那么以上和我們的教育有關系嗎?當然有。教育要培養的正是面向這樣一個未知世界的人才,國際形勢的千變萬化,世界需求的千變萬化,都是未來我們需要應對的問題。我們不能總想著以19世紀的方法,20世紀的知識,來教授21世紀的未來人。作為教師,這是一個需要深深思考的問題。
回想自己,作為學生的啟蒙者和引領者,其實我對世界問題的變化與發展毫不關心,這是教育工作者應當反省的。趙老師的這堂課把我們的視野帶上了更大格局,放眼未來和世界,才是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去做的。
二、人工智能的出現和教育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世界本就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代一代智能軟件以及科技產品的出現,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于人類智慧的偉大。科技服務于我們,卻也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那么在遙遠的將來,我們的學生要面對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嗎?人類要掌握的還僅僅是一代傳一代的知識內容嗎?智能機器的出現,可以在短時間內打敗人的記憶極限,也可以在某些比賽中靠程序設計打敗人類,諸如此類的事情現如今已經發生,那么人類可以戰勝智能機器的地方在哪兒?在于創造力,在于人類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
這要提到顧遠老師的分享課,他一直致力于教育創新的研究,這次跟我們分享的也是這方面的話題。
他首先拋出了常見的關于創造力和創新力的五個常見誤解:
1.創造力和創新力是少數天才才具有的能力嗎?
2.創造力是天生的,后天無法學習?
3.創新是創造全新的東西嗎?
4.創意就是想出一個好的點子嗎?
5.創新一定要高科技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
1.創造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只要有機會,不論兒童還是成人都能表現出來,多次實驗已驗證。
2.創造力是隨教育年限的升高而降低的,但教師和父母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要鼓勵孩子試錯,要給孩子適當的認可。
3.只要與前人有不同的就是創新。
4.創新不僅僅是一個好的點子,一定要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設計和投入。
5.萬物皆可創造,創新力的培養一定要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時光;發現并界定問題是創新的第一步。
顧老師特別強調,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成為人,最終的教育目的一定是要讓孩子有和自己、社會、他人和世界相處的能力,充分融入這個世界,接納自己和他人,那么他的各項發展才是完善的,健康的,他在成為一個有活力的生命體的時候才能創造出更多。
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就一定要關注有意義的學習,打破和重塑角色關系,要記住,在自由的教育中,學生是一個有無限發展潛能的個體。我們要打破有限的學習時空,對有限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也要敢于對一切進行質疑。我們的態度,往往影響著學生的態度,就比如想要學生善于提問,我們自己是首先要做到會提問的。
三、未來的教育何去何從?
雖然我還是個新手教師,但畢業幾年也聽過許多名師講課,也看過一些教育書籍,往往不同的學者所持的教育觀是不同的,各有側重點,甚至各個流派的理論和實踐相差甚遠。那這個時候不禁要思考,我該怎么做?我該怎么定我的教育目標?怎么教我的孩子們?我要收納所有接觸過的觀點嗎?
不,我認為這個時候,我應該接納所有接觸到的知識,也應該忘掉所有知識,將他們全部打碎,然后融合,再在將來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地給自己提問,用已有經驗和知識再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
教育是件持續終身的事情,它的效果并不會立竿見影,只會給學生的人生埋下一顆顆種子,至于是什么種子,將會怎么生長,便是我們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該做出的深深的思考了。教育不是數學公式,沒有固定方程,沒有標準算式和標準答案,我們只要帶著自己的問題——“我希望培養怎樣的未來人”,然后再從大目標分解小目標,一步步去鋪墊我們應該做的教育,這樣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