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的青島進入了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最高氣溫都在零度以下,出門買個菜,我都找有陽光的地方走,越發(fā)珍惜一絲一縷的陽光。昨天晚上跟朋友通電話,朋友還告誡我,能不出門就別出門。無奈幾周前已經定好的課程,期待已久,必須出門。
在滴滴、快滴等共享出行方式出現之前,我不常打車,除了自己開車,就是坐公交車。近一兩年開車出門會有很多糾結:怕路上擁堵;怕目的地沒有足夠的停車位不好停車;怕被警察貼罰單。記得有一次去青醫(yī)江蘇路院區(qū)看病,連續(xù)三次被貼罰單之后,再也不敢開車去那里。
在美國東部的大紐約地區(qū),也遭遇高峰期堵車,高速路上車流量大,速度很快的情況。并不是想象中的車輛稀少,馬路很寬的境況。在稍微靠近紐約的jersey City,一條馬路的一側一周掃兩次街,忘記挪車就會接到將近60美元的罰單,最后被迫租一個租金每月100美元的固定停車位。當然中西部地區(qū),的確是馬路寬廣,車流稀少。而華人喜歡的洛杉磯地區(qū)卻跟國內無異,幾乎任何時段,任何路段都擁擠不堪。
近一兩年打車的頻率比之前多了不少,今天晚上仍舊打車回家,接單的是一位順風車司機。接單之后,一開始我看他的位置一直沒動,打車軟件也顯示他的出發(fā)時間還沒到,我就只好等著。大概5分鐘之后,再看他的位置,顯示已經到了我所在的酒店,但是沒接到他的電話,我就趕快電話聯系,回答說的確已經到了,而我所在的酒店停車場沒位置了,讓我稍微往前走一點。等我找到車子,司機已經下車了,跑到副駕駛位置幫我開門,替我遮著車門上沿提醒我別碰著頭,照顧我上車。等他上車之后,又提醒我系上安全帶。并且告訴我已經打開暖風,怕乘客挨凍。當我得知他住在我家附近的小區(qū),因為我所在小區(qū)旁邊的馬路是單行道,如果他先送我回家,他再回家的話,就要多繞一段路,我就提議他把我放到離家較近的路口就行。他卻說必須把我送到家門口,不能讓我在寒風中走太多的路。還說這是他的原則,更何況說論起來我們還是鄰居。我只好遵命,不過讓我在寒冬的夜里感受到一股暖流。
謝謝你!陌生的鄰居。
如果以后自動無人駕駛盛行了,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感動也就失去了土壤,想來也不令人向往。不過,也許更高的技術讓車子本身更智能,能檢測到我的喜怒哀樂,根據我的不同心情給予不同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