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價學區房
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爆出北京一學區房,11.4平米,530萬,平均一平方米46萬。如此“天價”的學區房,卻是在一個雜草叢生胡同里,破敗不堪。
即便學區房昂貴,破舊,卻依然不能減少家長們對它的熱情。
學區房的“高燒”起源于“擇校”政策,即最開始的“單校劃片”。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提倡學生能夠就近入學。本來入學劃片是為了抑制擇校熱,沒想到卻催生出新的擇校方式---擇校而居。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教育資源又參差不齊,導致家長們使盡渾身解數也要將孩子送進名校,學區房越炒越熱。
2,多校劃片政策
教育部新近發布的《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采取多校劃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用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的話說,此舉是為了給學區房降溫,讓教育資源更趨均衡。
多校劃片是針對之前的單校劃片而言的,變“一對一”為“一對多”。
何為多校劃片?簡單的說就是,當初一個小區對應一所學校,現在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具體孩子上哪所學校由抽簽決定。這個政策的目的在于讓買到學區房的家長也無法完全保證讓孩子進入名校,以抑制學區房的價格,落實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
3.真能有效?
1)會有一定作用。如今學區房的高房價有一定程度是開發商炒出來的,而多校劃片一出,一部分的開發商便無法完全保證用戶買了學區房就能進入名校。同時也給擠破頭的家長們降降溫,讓他們冷靜得思考一下,究竟天價學區房是不是真的值得“傾家蕩產”去買。
2)不解決根本問題。學區房如此“高燒不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供需矛盾。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供需關系失調,各個學校之間教學質量,教學環境差異大,由此引發的房地產畸形發展。“多校劃片”政策,并沒有從根本減緩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只是治標不治本。
3)可能導致片區房價高漲。片區與片區之間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拿重慶舉例子,沙坪壩區作為文化區,名校云集。教育資源,教育質量,教育環境都不是巴南區,北碚區等能比的,更不用說郊區縣城。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依然愿意把家安在名校云集的片區,由此便會帶動這些片區房價的高漲。
4)執行范圍有限。請注意,政策內容并不是指所有地區同時執行,只是在競爭激烈的地區執行“多校劃片”,大部分地區依然是維持“單校劃片”。由于執行范圍的有效,實行標準的不清晰,導致政策的影響比較有限。
5)落實需要時間。由于各個地區差異較大,政策出來以后,如何因地制宜,如何恰當選擇執行政策的地區,還有待商榷。
4.教育均衡問題如何解決
1)國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重點扶持教育質量低下,教育資源不足地區,提高學校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爭取辦好每一所學校。
2)減緩區域之間的教學差異。將郊區學校,區縣學校辦好,為區縣地區引入名校分校,讓義務教育期間的孩子們就近入學,不用扎堆城里。
3)讓教育資源流動起來。推行教學聯盟,實行學校區域化,讓優秀的校長和教師在各個學校流動教學。推行流動課堂,讓每個學校的孩子都有機會去名校聽課,受最好的教育。
4)支持民辦小學,中學。讓民間的資源成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5)提高教師待遇,尤其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待遇,鼓勵優秀老師向各個方向流動。均衡各個學校教師待遇是均衡教育資源的重要前提條件。
6)讓教育信息更加透明與對稱。造成家長恐慌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教育信息的不對稱。家長們其實并不完全了解各個學校的教學特色,優勢與劣勢,于是只能往被大眾認可的“名校”去擠破頭。在選擇學校之前,公開各個學校的信息,對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了解各個學校的特色和優勢,提供條件讓家長們能夠學會理性得看待“擇校”這件事,去選擇最“適合”的而不是最“有名”的。
以上,僅是針對九年義務教育時期。因為是義務教育,所以有實現教育均衡的基礎,更有實現教育均衡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