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個不老話題,學生時代的學習停留在背書、考試、囤知識。這種學習把大腦當作移動硬盤,收集干貨直至溢出。前面的時間管理GTD也提到,信息存儲在工具,大腦留來思考??梢钥吹?,“學習”常常被誤解。
所以這周學習能力的內容,將更新對學習的重新認識。這是一種進入社會的學習方法,更高層級的學習。去除偽學習,內化和應用,才是學習的本質。
學習專題,從五小塊展開:
- 幸存者偏見
- 庫博學習圈:經驗升華
- 知識|技能|態度
- 學習小組
- 快速學習20h
幸存者偏見:這是一種邏輯的謬誤,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并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而忽略了一些關鍵信息,出自二戰時,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具體來說,成功者在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時候,非常容易犯很大的錯誤,邏輯歸因錯誤,稱之為幸存者偏見。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見,如何用正確的姿勢向別人學習?不僅要向成功者學習,同時也要向失敗者學習,向失敗者學習的本質時意識到沉默數據的存在,拋開對個案的迷信,讓死人開口說話,才能系統的了解克服這個偏差。
- 一定理解:所有的成功者其實都是幸存者
- 向成功者祝福,向失敗者學習,克服偏差
- 建立嚴謹的邏輯思維方式,1次成功運氣,2次成功有嚴密邏輯思考,3次成功則是對運行規律有深刻理解。
庫博學習圈:不能用經驗指導行動,應該”從行動歸納出經驗,把經驗升華為規律,用規律再指導行動。如同下面的四步學習圈,缺一步,就是假學習。
- 缺“規律”,形成:行動-->經驗-->行動,經驗主義小循環
- 缺“規律”、“經驗”,形成:行動-->行動,行動派
行動-->經驗-->規律-->行動,才是正確的學習姿勢。
- 從行動歸納出經驗: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學習小組、圈子溝通,活出三生三世的感覺)。
- 從經驗升華出規律:反思+驗證,前人的思考,我們的階梯,往往你的頓悟是別人的基本功。
- 用規律再指導行動:不沉迷于規律之美,而是行動!??!
知識|技能|態度:從大學知識對你現在的作用大小,引出主題。一生學會三件事:知識、技能、態度。
知識: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確定的。知識有邊界有保質期。
技能:那些你以為你知道,但是你沒做過,就永遠不會真的知道的事情。溝通技能,談判技能,演講技能,這些都靠練習,才能變成條件反射,存儲在“反射腦”。
態度:你選擇的,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鏡。這是你“心”的選擇。
總結一下,態度>50%,技能>30%,知識>10%。大學雖好,但必須保持終生學習。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
- 不把知識當技能用: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多學習知識。而不是“實戰主義”拒絕學習道理知識。
- 不把技能當知識學: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而不是“理論主義”買書囤書學習,只是了解練習技能的步驟,而不是技能本身=-=
私人董事會、學習小組:由5分鐘商學院對你學習的貢獻度引入,貝尼斯定理,70%成長來自工作,20%來自向他人學習。可以嘗試建立私人董事會。
- 提案、表決、闡述、提問、澄清、分享建議、總結、反饋。
- 學習小組,利用具體的操作規則,解決實際問題外,還能引導一起深度思考,訓練提問和表達能力。
快速學習20h:用20%的時間了解80%該領域的核心邏輯。20h拆分成:泛讀,建立模型,請教專家,理解復述。
小時候有個學習的壞習慣,在沒有整體歷史觀的情況下,就從秦朝學到清朝,沒有作戰地圖,就開始打巷戰。
- 快速泛讀:自序、目錄、核心概念、核心觀點、簡單回顧,記下困惑問題。一下午5h讀完10本書。
- 建立模型:讀完睡一覺,讓大腦自由碰撞融合,第二天最清醒3h建立模型。白板、關聯、形成系統模型。
- 求教專家:虛心請教,修正模型。2h。
- 理解復述:費曼技巧,用你的語言,你的模型,講給別人聽。你會發現講著講著就不明白了,或者別人聽不懂,那就是你理解的薄弱點。返回泛讀重新理解,尋找答案,如此反復。
5分鐘商學院,帶領泛讀;課程設計,建立模型,形成全局觀;留言區即請教專家;寫留言做筆記,講給別人聽,即理解復述。
行動卡
- 以后主題閱讀采用“電子書”,提升標注、回顧、記錄的效率。
- 結合以前的知識串聯記憶、理解
- 嘗試理解生活中的經歷,與學習小組分享、復述
- 增加留言,提升語言組織、提問、總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