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比特幣炒的火熱的。這在技術人眼中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計算機系統保存數據的時候,為了避免某一個服務器宕機造成數據丟失,可以把同一份數據復制多份,放在不同的服務器上。這就是分布式數據庫。區塊鏈所謂去中心化的概念,就是這個系統加一個好聽的名字。它保存的數據就是“交易”信息,每一個礦機上面都有所有交易信息的復制,他們都是平等的。
而所謂的挖礦,就更是荒唐。比特幣設計了一個校驗算法,對于任意輸入,返回兩種結果:獎勵和不獎勵。為了能夠通過算法,得到“獎勵”的比特幣,“礦機”不斷產生隨機數字去嘗試。
所以,挖礦行為本身,就是在消耗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類似死循環的計算),以換取比特幣。而隨著比特幣可以被挖出來的數量越來越少,算力被消耗的就愈加嚴重。
多么無聊的一個系統!
比特幣稱自己是“自由的貨幣”,是不受中央政府操縱的區中心化貨幣體系。今天聽了一節關于貨幣的課,對這種說法有了新的認識。
貨幣的本質,是國家信用的表現形式。國家政府委托央行發行貨幣,并流通與市場。市場對貨幣的認可,是背后基于對國家的信任。有人說比特幣可以防止國家濫發貨幣,可歷史上,所有濫發貨幣的國家,都會造成惡意通貨膨脹,導致經濟癱瘓。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1935年國民政府發行法幣,替代流通的銀元。第一次以國家信用的方式發行貨幣(走在了世界前面)。但在對日抗戰期間,財政支出增加,政府開始大量發行法幣。戰后1946年,法幣的發行總量從戰前的14億漲到了5569億。后來內戰打響,國民政府繼續超量發行,在1948年8月發行總量達到了驚人的604萬億。國民政府的信用隨著貨幣濫伐越來越低,人們開始再次使用貴金屬,并嘗試以物易物。
在國際交易上,石油、股票、期貨的交易,多以美元結算。這就源于人們對美元背后,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信任。特別是二戰后,美國以全球經濟總量四分之一的優勢,一舉確定了美元在國際上的優勢,成為被國際認可的貨幣。
歷史上,歐洲很早就有銀行在發行銀行券,以方便重金屬交易。但在1694年,英國首次以政府的身份出面,和其他投資人共同成立英格蘭銀行,并發行了可在英格蘭全境使用的英鎊。作為交換,這個銀行要為政府提供穩定的戰爭融資。從此以后,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就被賦予國家信用,變成了法定貨幣。也為18世紀英國的海上霸權之路打好了基礎。
那么再回到比特幣,區塊鏈的定義便是去中心化,無央行,無政府。所以從一開始,這個所謂“貨幣”的背后就不存在一個提供信用的實體(國家)。也因此,比特幣不能稱之為現在意義的貨幣。
不過比特幣的設計,保證它的總量有限(永遠小于2100萬個)。對于有限的資源,如黃金、白銀、鉆石,人們愿意為他們賦予價值。歷史上,人們也確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在使用這些稀缺資源作為貨幣。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特幣可以稱之為古典“貨幣”。
盡管比特幣是稀缺資源,人們也一度把它們的價格炒到上天。但是有一點要認清的是,現在世界上流通的主要貨幣,都早已不在和貴金屬掛鉤,而采用純國家信用的方式發行了。也因此隨著經濟發展,通貨膨脹總會慢慢進行。而那些除了稀缺,并無實際用途的“稀有資源”,也并不似人們想的那樣保值。所以今天黃金的樣子,多半就會是比特幣明天的樣子。
總結一下。比特幣是一個非常不環保的,總數有限的資源,長期來看,和普通的貴金屬沒有什么不同。但在實際操作中,它的交易系統雖然安全但過于復雜,交易憑證過于導致很容易丟失財產(錢包秘鑰)。但要稱之為世界貨幣,還遠遠不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