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4700+字吧,天知道我怎么寫了這么多,可以跟小標題快速索引。
Bindy/文
自從上節課,我對自己進行優勢評估后(評估方法與結果詳見:用三種方法,找到你的潛在優勢),雖然沒有找到非常明顯的優勢,但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優勢概念,并有了努力的方向。理論上,方向沒錯,勤奮學習,優勢遲早能顯現出來。但是勤奮了就一定會有好結果么?
正確學習的意義
高三的時候,班上一個女同學壓力特別大。下課10分鐘,有些人會上廁所、或瞇眼休息恢復精神,有的人嬉戲打鬧。她呢?一到下課,就開始找班上前十名的同學問問題。我們是理科班,所以數理化,基本上會被她輪幾遍。她也問過我很多次數學題,我當時還笑說:你這么努力,搞得我也壓力好大。晚上,班上前十名的女生,都會在宿舍熄燈后,打著手電做題。那個女生也不落下。我們一般做到11-12點就去睡,她比我只晚不早。她的成績有進步了。但是幅度很小。高考的結果并不理想。
想必你們看到這里,想到了一個詞,“低水平勤奮”。
其實我沒有資格說我女同學。在上期的評估中,不論是自評,他評,還是蓋洛普優勢識別器,都測到我愛“學習”優勢。這么好的優勢,我卻只是享受學習的樂趣,從沒有思考過自己的學習方式有何不對。直到我讀了成甲的《好好學習》一書,才猛然發現,我竟然常年處于這種“低水平勤奮”的狀態中。難怪一大把年紀連一點小成就都沒有,平庸如斯。
這本書給我帶來不少沖擊,不過,我對某些觀點仍然處于“僅僅知道”的階段,沒有深刻的理解。
8月19日,我參加#斜杠青年訓練營#,高太爺主講的關于《如何快速提高學習能力》的課程,課程講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學習,如何構建知識體系,怎樣提升思維層次與認知層次。內容相當豐滿,也產生了很多新理解新思考。
很多小伙伴,邊聽記記筆記,一輪下來,表示要再去重聽1-2次咧。我做了三頁紙的筆記,字跡比較潦草。湊合著看。
值得注意的是,筆記的最后一頁,它們能被馬上用起來,也是這次課程的4個作業:
1、利用黃金思維模型,重新構建學習動力。
大多數人參加課程,思考方式是,what:月入破萬,how:怎么做,如成為知識大V,這種是很難堅持的,見過太多這樣的人,最后鎩羽而歸,一定要想清楚,why,為什么要報班,為什么要學習,挖掘本質的原因,挖掘深層次的價值觀,然后是how,怎么做,最后期望得到什么樣的副產品,如what,月入過萬。
2、學會人生管理。從當前的生活中,規范化自己的生活,為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建立規范化,真正實現人生的成長提升。
3、學會思維監控,捕捉到你感到焦慮、沮喪、壓力等情緒時,演練整個自動化思維標簽,開啟對思維監控,學會對情緒的根本調節和改變,開啟對思維的根本提升;
4、反思日記。寫第一篇反思日記,開啟人生的改變。
這篇文章,主要就是看我寫作業。
其中涉及到一些術語,會簡單解釋。
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如果不是高太爺或作業點評小哥,那我也推薦你從這幾個方面思考下自己當前的狀態。
1. 利用黃金思維模型,重構學習動力
黃金思維模型,也叫黃金思維圈(見下圖)。why是目的、理念。How是指具體操作方法與措施。What是現象或者成果。
普通人思考問題,習慣用 What-How 的方法思考。而黃金思維圈則是以 Why-How-What 的方式思考。先問why,搞起做某件事最深層的原因與本質,再去了解怎么做,以及能做到什么結果。
就如題目中,很多人各種報班學習,卻從不思考真正的目的。只以為能夠學得越多,就能變得越厲害。無法觸達到結果時,就會產生焦慮感,因此一看到看到朝夕日歷、千聊、荔枝發布新課程,就買了。學習的課程如走馬觀花,一段時間下來,倒是更焦慮了。如此惡性循環?;叵耄乙灿羞^這樣一段時期,所以深有體會。
這次我想用黃金思維圈,幫助自己重建學習動力,對學習內容與方式重新規劃。
WHY
學習使我快樂,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營銷類,與職業目標掛鉤;寫作類,與輸出有關,希望形成核心力與個人品牌;學習類,即知識管理,要提升職業能力,做到有效輸出,如何正確輸入知識與運用知識,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形成正向閉環。三者,也有重次關系,一定不能同步進行(精力不足以做到),要有快有慢,把握節奏,讓能快的帶動慢的。
哪些該快,哪些該慢?我個人認為,按照從快到慢,目前應該是這樣的:營銷類>學習類>寫作類。
職業本質工作排第一,生存問題為先。這個無需多說。另外,互聯網行業變化速度快,如果不能在一兩年內有大幅度提升,很可能會失去職業競爭力。如果考慮到結婚生娃,那更要加快腳步,否則,可以預見職場上的“災難”——到哪都沒人要。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與工作思維,能幫助職業能力的提升。學習只是輔助工具,不能為了成為像成甲、采銅老師那樣的個人知識管理大佬那樣去學,這與營銷類目標本末倒置了。所以,有的人為什么學的東西越來越多,卻越來越焦慮?弄清自己的核心目的很重要。
寫作類,雖然工作上涉及到寫作,但說到底還是為了輸出。我學寫作,學文案,但很少學文筆。因為文筆暫時不是我需要的。所以,寫作,可以慢下來。但慢,不代表可以不堅持寫文章輸出,而是不去費勁心力去研究寫作技巧與吸睛手法。最近很長時間能夠保證相對以前更穩定的輸出,卻沒有大力轉發朋友圈什么的,因為那是我的讀書輸出,有些地方我自己還沒有弄的很明白,只是在盡可能地梳理那些知識。
HOW
想明白了目的,HOW的部分就簡單多了。具體方法,我覺得就不用寫了吧。無非是讀書,聽課,案例分析,實際運用等方式。只是,比以前更懂得如何選擇書籍,課程,以及怎樣實踐了。
WHAT
什么時候能得到一個什么結果,誰也沒有把握。只能說,時間給我答案。我為之每天努力1小時,與每天2小時,肯定會有很大的差別。初期看不出什么,時間一長,就拉開了距離。
2. 學會人生管理。
人生管理,大致應該從生活習慣、計劃管理、精力管理三個方面來做。
第一個是生活習慣。
比如養成睡前閱讀的習慣;養成早起寫作/讀英語/看書的習慣。比如養成工作中對資料分門別類的習慣;養成列工作任務清單的習慣;養成寫工作日志的習慣。等等。
人的意志力并非想象的強大。它其實脆弱不堪,一旦受到外界干擾,就會撞的粉碎。當我在家里寫東西時,QQ一些無關緊要的群消息會一直閃一直閃,當我心煩意亂點開消息,發現與我屁事不干,而已經進入的寫作狀態被打的稀散。所以,寫東西干脆就不登錄QQ。
習慣是個好東西,習慣能為你做決定,為你節省精力。
因為白天上班,所以養成的習慣,在早上或晚上。所以,周六日沒有提前安排的話,就會無聊到發慌。
第二個是計劃管理。
正如上面所說,有時候我周六日會閑的發慌。不知道該做什么。所以,計劃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有什么用,浪費時間。我不認同。
我認為做計劃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完成它們,而是為了讓事情盡可能地不偏離元軌道,并且盡可能地別將事情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為重要不緊急的事情爭取更多有效時間。
周一開會,我會將目前需要做的工作列在表格里,并且標明時間,完成一件打個√。
例如:
“周三給boss準備XX資料(很重要)”,周二除了日常工作,暫時沒有其他事情,我就周二花點時間準備,并及時給boss反饋,如需修改,周三再稍微改改就行。切忌別拖延到周三才開始。不要把重要不緊急事件變成重要急死人事件。
除了工作計劃外,也會做日常計劃。例如昨天寫到:晚上完成訓練營作業。我其實根本沒有動筆。除了停電的不可抗力因素,最主要的是,下班回家只想癱倒在地。
所以,這就涉及到精力管理。
第三個精力管理。
像前面所說,我回家后沒時間寫作業嗎?有的!非常多時間??墒俏揖褪菦]有精力動。與其管理時間,不如管理精力。所以,適當的休息,很有必要,那些晚上熬夜白天哈欠的習慣,要不得。
運動,我覺得是很好的精力恢復方式。有次晚上我跑了半小時步,回家爬九樓,依然倍兒有精神,干什么都有勁。相反,越不動,越是感覺身體被掏空。
冥想也是不錯的方法。所以,我會放空大腦,發呆。有段時間天天想寫作能寫點啥,想啊想,想到爆炸,啥也想不到。如果坐在電腦前,兩眼呆滯,大腦放空,反倒能想到許多被忽略的東西。
鍛煉,暫時實施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保持適當的睡眠與冥想,還是做到的。
3. 思維監控
捕捉到你感到焦慮、沮喪、壓力等情緒時,演練整個自動化思維標簽,開啟對思維監控,學會對情緒的根本調節和改變,開啟對思維的根本提升。
自動化思維,解釋下,就是一件事發生后,無意識地產生了某種情緒。這個無意識的過程,就是自動化思維。
流程圖:事件→自動化思維→情緒
很多男生總是搞不懂女生為什么莫名其妙生氣,過一陣又莫名其妙喜笑顏開,因此把女人定義成奇怪的生物。
其實,女生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非得生氣才行?!詣踊季S在作祟。仔細分析,就是想撒嬌吧。但男生不懂,撒嬌不成,變成爭吵。
所以,女生如果有意識去注意,是不是下次想撒嬌,可以換種溫和點的方式呢?
作為單身狗,雖然沒有什么機會生男孩紙的氣,但寶寶也是會有情緒的。任何人都會有。
舉個荔枝。
我負責公司每月零食的采買。天貓有些店鋪是隨貨寄發票,有的是確認收獲后,單獨寄發票。
六月份的時候,在G店鋪(就不寫人家店鋪名了,感覺不太好)下單后,跟客服確認了發票抬頭,告知確認收貨后一周內寄出發票。于是收到貨后,我再與客服確認了發票抬頭等細節,客服明確說了OK。然后我高高興興下線了。
兩周后,我還沒有收到發票,就上線問客服,結果客服說還沒登記!說是當時沒確認發票收貨地址,所以沒有開發票。我那個暴脾氣啊!沒有額外跟客服說地址,就是跟零食收貨地址一樣啊!
于是我就火氣很大地跟客服重發了地址,希望發票盡快寄出,對方確認OK后,下線了。
你以為這就完了?再過了一周,我上線問發票寄了沒有,麻煩給個快遞號??头f:還沒有登記。
What?!
客服告訴我,稅收政策變了,開發票必須要稅號等一系列之前不需要的東西。我當時就炸了!前三周沒有改變政策你們干嘛去了!
之后我回想這事,依然覺得生氣。
后來跟客服確認發票時,會再三跟客服確認所有信息,并且詢問,還有什么需要的。問完以后,半小時內不下線,以免發生上次的情況。
4. 寫反思日記:反思寫反思日記一事
之前看《好好學習》,里面提到反思日記。為此特別為了手賬本(3本A5紙,可拆的那種)。起初記錄一些零散的想法,后面直接變成了日計劃表與讀書筆記本。當我聽完高太爺的課,準備分割一部分出來寫反思日記時,發現手賬本幾乎快要被我“糟?!蓖炅?。
我認真思考了下,為什么沒能堅持寫反思日記,或者為什么沒有寫出有用的反思日記——明明成甲老師說了寫反思日記大大滴有用啊。
第一個,流水賬日記式。
我們就某件事,寫反思日記,真的像是日記,就是在自言自語。例如工作上由于粗心犯了個小錯,反思日記里就寫自己怎么辣么笨,下次一定要仔細仔細在仔細,千萬不能在犯錯了。
嗯,每一個人犯錯后都這么想。然并卵。
第二個,沒有目標性。
要就某件事寫反思日記,但是為什么要寫?難道真的只是像上文說的碎碎念?依舊拿犯錯舉例。
犯了錯,反思,一是意識到自己犯了錯(別笑,真的有人犯了錯都意識不到)。二是尋找到原因。粗心,不是最基本的原因。讓你粗心,有可能是當時手頭事情雜亂,讓你急急忙忙,沒有時間檢查。三是找到辦法。別人為什么事情多而不亂呢?你是不是可以改進做事情的方法。例如把所有雜事列成清單,做一定的先后排序,然后一次只做一件事,專注地做。這樣是否可以降低出錯的概率?
第三個,沒有形成思考模型。
反思一件事的合理與否,有時根本不需要絞盡腦汁,只需要套進某些模型當中,檢測就行。最重要的當然不是利用思考模型偷懶,而是讓思考時間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做到更全面、更深層次的思考。
所以,平時可以多關注一些常用的思考模型與法則,并盡可能多地使用它們反思。
總結
文首有些啰嗦,但是我仍然想說。
2017.08.2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