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篇關于羅一笑事件的文章,先表明一下我的立場:
1,希望羅一笑小朋友能夠康復。
2,大人做的事兒責任應由大人承擔,哪怕覺得上當受騙,也不要牽扯到小孩兒。
壹/
一個朋友說過我的文章是不會大火的。
他說得對。
這篇文章并不是來辟謠的,關心真假與否的朋友可以不用繼續往下看了;也并非充斥憤怒情緒去譴責的,抱著這個心理的朋友也可以關掉窗口了。
是的,即便我很清楚從這兩個角度去寫無論如何都能吸引到一些人,但我是不愿意的。所以也許,我是永遠沒辦法寫出大火文章的。
關于轉瘋朋友圈的羅一笑事件,一開始我根本是沒有關注。引起我興趣的是森然同學發的一條朋友圈,一大早他因為沒有參與文章的轉發而是提出一些質疑被認為是非常無情的冷血動物。
我承認,轉發也好、捐款也好,是具有崇高同情心的表現,然而應該允許有人不具有這個“同情心”,允許人家有質疑、有不捐助的選擇的自由。
可現在是,擁有高尚崇高人格的你們反過來用所謂深重苦難以及自身的同情變成壓迫者,向沒有與你們站在同一陣線的人施壓。為什么???
真的僅僅只是被文章感動了嗎?還是愛上了捐款與轉發之后似乎連靈魂都被清洗過了的感覺呢?以至于要開始諄諄教訓那些并沒有被感動的人?
作為匯入那個不幸情感天地的嘈嘈切切的涓流,卻對質疑人士暗藏報復之心,為什么?為什么分明是同情的情緒卻反而讓人變得粗窳呢?
你能告訴我嗎?
貳/
中午,事情有所轉變,從轉發原文變成了轉發辟謠貼、質疑文、譴責文……一個常見的反轉事例。
其實我當時想的是,如果有人在森然同學那條朋友圈下面罵了他,會不會在看這些帖子后向他道歉?
寫到這里的時候我專門在微信上面問他,遺憾的是并沒有。
同情與索取同情是兩回事兒,這一次羅爾與背后的互聯網營銷團隊們做的是沒本兒生意,通過一系列營銷行為,跳了一出疾病與死亡的骷髏舞。而大眾的同情其實是踩在后面無數重癥患者傷口上的爬行。
因為類似事件帶來的并不是單純只有對當事人的憎恨,事情的發酵帶來的是信任的崩潰,是對之后的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患病兒童的懷疑,事情真正的卑鄙之處是在這里。
而我們偉大的托斯陀耶夫斯基先生早就告訴我們:是,你貧窮,你不幸,但你也不能卑鄙。
每個人的憐憫與同情的儲備都不是無窮無盡的,會有消耗完畢的時候。因有這樣的前車之鑒,會讓之后那些尋求幫助的事情本身變得像內心坍塌無余的真空,像一團紊流,讓人帶著懷疑眼光與偏見去看待,隨后遠離。
我不覺得捐款轉發不對,我也并不是在呼吁大家一定不要去轉發去捐款,我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我的想法很簡單,至少你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至少要有不在任何事件中傷害別人的認知。
愛是負責,同情也是。泛濫的同情是對那些真正需要幫助人的傷害。我們以為自己是在做好事是在發善心,卻不過是被營銷團隊以及漂亮的煽情文字所欺騙的一顆棋子。
叁/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這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篩選。
下次類似事件中應該如何區分是真實還是虛假,或者是借助于真實事件的營銷騙局而已呢?坦白講,我也不知道,我也很無知,僅僅有一點點自己的經驗,至于這點子經驗對你有沒有用,也不敢保證:
1,看到類似事件做出任何決定之前請確保你仔仔細細地看過了,并且思考過了。
2,一定要去除文章中明顯屬于煽情的文字,不要被這些文字激發出你的同情心,請以平等相識的目光去打量去審視。
3,如果原因是疾病,那么在轉發之前,可以先去確定一下所說的疾病是否真的像所說的那么嚴重,治療是不是真的那么急切,而醫保是不是真的無法報銷。以及醫藥費是不是真的非常龐大以至于雖然醫保能夠報銷但是無法報銷的部分的數字也非常龐大。
4.幫助也需要警惕,同情也需要真實。多關注細節,多注意點事實。不要在那些令人作嘔的激情以及泛濫的淺薄的情緒鬧得四周沸沸揚揚的同時加入進去。
以上4點是我的建議,如果大家有其他更好經驗的話,歡迎分享呀。
這篇文章可以結束了,但還有點兒什么東西想說,你當然可以當作我不過是在煽情而已。
愿你我始終自由。
愿你我能一直過著還算體面的卑微的生活。
愿你我永遠不必通過各種手段去榨取別人的愛與同情。
以及,愿你我一直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