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燈籠的宮燈籠起源于東漢(25-220)的紙燈主要用于古代中國的燈具。在制作中使用了各種工藝品,如中國畫,剪紙,穿刺和縫合,制造中使用竹,木,麥秸和金屬等多種材料。紙和絲是主要材料。
原來,僧侶在第一個農歷月的十二日,他們在佛陀的崇拜中用燈籠。在東漢時期,劉莊皇帝是佛教徒,命令皇室和公民的居民照亮燈籠,像僧侶一樣崇拜佛祖。后來,這種習俗逐漸成為普通民眾盛大的節日。在唐王朝(618 - 907年),人們用燈籠慶祝自己的和平生活,燦爛的照明象征著慶祝繁榮,強大和強大的國家。從那時起,燈籠在國內流行起來。在引進天然氣之前,一旦用于照明,然后電燈,在元宵節期間,燈籠現在只是裝飾性或更為顯著地使用。宮殿燈籠古代主要用于宮殿。以精致的工藝,優雅而有尊嚴的圖片以及法院的特色而聞名。制作宮殿燈籠時,用木材制成在絲綢或玻璃上覆蓋的框架。封面上畫出不同種類的圖案。他們的龍鳳圖案,不僅用作燈具,還用作宮殿裝飾品。它們的形狀是多樣的,例如八邊形,六邊形和甚至直徑。紗布燈籠紗被用來遮蓋燈籠。竹子被用來制造框架,但現在使用電線,而蠟燭被燈泡所取代。在這些燈籠之中,紅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多的燈籠。制作時使用紅色紗布。在中國文化中,紅燈籠是繁榮生活和繁榮事業的象征,所以他們總是掛在元宵節, 農歷新年和中國國慶節等重要節日 在公園或主要街道上。在國外一些著名的唐人街,全年都可以看到紅燈籠。它們已成為全世界中國文化的象征。
本文由搜狐賬號“宇宙文明”發布。2017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