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個猶太法師每天上午11點都會穿過城中心一個小廣場到猶太教堂祈禱。
? ? 一天,他又如往常一般經過這里,可剛好那天廣場巡警的心情很不好,想拿他出氣。厲聲問他,“嗨,法師,你去哪兒?”
? ? ? 法師回答,“我不知道.”
? ? ? 這下把巡警惹怒了,“你每天這個時候都是經過這里到教堂,你居然回答我說,不知道。你是存心愚弄我嗎?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一下你。”
? ? ? 于是,巡警把法師送進了監獄。這時候,法師說,“你看,我竟然到了監獄,所以我確實不知道我要去哪兒。”
? ?
? ? 沒有人知道。
? ? 人生是一個充滿太多未知的奇妙旅程。未來之所以為未來,就是因為它的永恒不確定性。沒有人可以確定,能夠保證。我們如此,我們的孩子亦是如此。
? ? ? 也許有人會說,我經歷過,我有經驗,我知道怎樣做對他是最好的,最有益的。于是我們就像故事中的巡警一樣,依循固有經驗,做出判斷,得出理所應當的結論,并義無反顧的付諸實際行動。
? ?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傾盡所有為孩子報考名目繁多、形式各異的培訓班、輔導班、興趣班,如同賭徒般押寶、下注。求學路上,即使“頭破血流”也要擠進重點小學、中學、大學乃至出國留學。我們在自己描繪的美好前景圖中,享受著“望梅止渴”般的滿足感。
? ? ? 然而,真實的情形,往往是我們自以為“殉難”式的付出,犧牲,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孩子不理解,不接受,明里暗里的抗拒。最后的結果是,預期效果沒達到,彼此之間的關系漸入冰凍狀態,看不到消融的跡象……
? ? 我們氣憤,委屈,怒其不爭,卻不愿意平心靜氣地自我反省,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評價,“這樣做,真的是正確的嗎?”詩人紀伯倫在詩中寫道:
? ? ?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 ? ?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 ?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并非因你而來,
? ?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 ? ?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 ? ?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 ?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 ? ?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
? 我們往往忽略甚或從未意識到孩子是一個有著自己思想的獨立個體,不從屬于我們,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們有獨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沒人可以代替,父母也不行。
? ? 所以,不要再抱怨孩子的“不知好歹”,不要再為孩子的未來焦慮、擔憂。因為
? ? ? 沒有人知道。
? ? ? 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誰都無法確定。
? ? 相信他們,也放過自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獨立,給予愛的指導。
? ? 活好自己,是最有效,也是最具說服力的指導方式。活好自己,就是不斷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用自己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執著的信念,堅強的勇氣,積極的態度,去影響孩子,引導孩子,讓他懂得自尊、自愛、自立、自強,能夠肯定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價值。
? ?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必定是一個有責任心,肯擔當,愿意付出,懂得成全,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他們的未來也會如我們期待的那般美好絢爛,光彩奪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