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古往今來,文豪墨客多少人悲秋。
宋玉在九辯中寫道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因?yàn)榍锾斓拿C殺之氣和草木凋零的悲愴感而悲秋,但是宋玉卻將秋天的悲看作是一場更為壯闊的悲,令草木變色,多么的悲情。
于是辛棄疾在自己的詞中這樣評(píng)價(jià)“是誰秋到便凄涼,當(dāng)年宋玉悲如許”??梢娫谠~人的眼里,悲秋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傳承,每每臨秋,便是詩人們潑墨揮毫的重要節(jié)日。悲秋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情懷。
詠嘆悲秋的詩詞多了,便覺得在秋季寫一首關(guān)于歡快開心的詩詞就顯得格格不入,同樣的也是很新奇的。正如同劉禹錫在秋詞所嘆“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你看劉禹錫就與他人不一樣,他人感嘆的是秋天的肅殺,草木的凋零而引起自己的悲愴情懷,更加容易引起消極情緒的集體泛濫。而他呢,卻視秋日勝春朝,春朝是萬物復(fù)蘇,一片新生之景,如何勝春朝呢?原來詩人給我們了解釋。晴空萬里,云上有鶴,晴空自然會(huì)讓自己放空一切,靈魂與天際相接,而鶴呢 自古就是祥和長壽的象征,云和晴空 鶴在一起構(gòu)成了多么和諧的畫面,難怪詩人說它是勝春朝。后面的一句詩情到碧霄也就更加好理解了。
那秋帶給我的是什么呢,顯而易見,這么崇尚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我自然就被濃郁的悲秋情懷所渲染,自覺而不自覺的就感慨起秋天來??赡鞘巧钋?。
中秋之時(shí),離著炎熱酷夏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gè)多月,那種每天焦躁,一出門就大汗淋漓的感覺,和令人難耐的煩躁感一掃而光,可以穿著夏天的衣裳,裳夏天的景,但是卻不用感受夏天炎熱的感覺,吹起中秋的風(fēng),看著中秋的晴空,時(shí)而有云,時(shí)而無云。
秋天的水果已經(jīng)成熟,是不是可以吃到最新的水果,不似夏天那般,為了解暑而急匆匆的吞咽西瓜和喝水。而是這種可以賞月,可以安坐,可以閑聊,而無不適之感的清涼之景。 還有什么可以比擬的呢?就這連春天都比不上啊。秋天是一個(gè)可以獲得的季節(jié),是一個(gè)飽滿的令人開懷的季節(jié)。
中秋啊,中秋。我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