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想起了村上春樹曾寫的一本書《當我跑步的時候我談些什么》,這本書一直躺在自己的書單里,卻未有機會讀過,今天寫借寫這個話題,順便來提醒下躺在自己書單里的書目不要被遺忘啦。
?14年開始長跑,剛開始只能跑2-3km,后面慢慢可以跑的更多,沒想到從小一上體育課就發怵,把每個學期末的800米跑看成是煉獄的我,竟然開始漸漸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也慢慢能從中找到了很多樂趣。開始跑馬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想減肥,后來偶然跟一個小伙伴相約去跑半馬,就開始慢慢試著跑更長,最高紀錄跑了10km多,中間也因為跑步姿勢和跑鞋的問題,把膝蓋練傷了。當時是報的大連的長山島馬拉松,報了個20公里的半馬,要坐船去大連附近海域的一個小島上,繞著島跑一圈,感覺還是蠻有意思的,當時為了跑馬,還專門從北京回大連準備跑馬。但是很遺憾的是,人生第一次半馬并沒有成行,在坐船去長山島的碼頭,悲催的發現大姨媽來了,只能把這次跑馬當成一次小短途旅行了。小島上的風景確實不錯,行政區域上算是大連的一個縣,島上還有公交車,商業也比較發達,主要還是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本著馬拉松精神,開跑那天跟著跑步的人群慢走了10KM,還在中途補給站喝了些海鮮湯,最后坐著擺渡車回終點了。
這次半馬過后就開始回北京找工作,那年冬天的霧霾特別大,也給自己找了各種各樣的借口,慢慢放棄了跑步,最近開始又跑了起來。剛開始跑體能還是不太能跟上,基本維持在3KM之內。之前跑步都習慣戴耳機聽一些比較HIGH的歌,后來發現這種習慣并不太好,一是由于路邊噪音比較大,需要開很大的音量才能聽清楚,對聽力的損害簡直不要不要了,還有一個就是每一首歌的節奏是不一樣的,很容易在跑步的時候跟著不同歌曲的節奏去跨步,而忘了最重要的是要跟自己的身體有鏈接,跟著自己身體的節奏走才對。不帶耳機跑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更多的跟自己相處。年齡越長越發現,獨處是件很必要的事兒,有時候太急著趕路,反倒是忘了傾聽自己,忘了最初是為了什么出發。
這周二,終于完成了100km的里程碑,沒想到需要三年這么久,當時剛開始跑馬的時候買了一雙入門級的跑鞋,跟自己說等跑100km就要升級跑鞋,終于可以兌現對自己的承諾了,買雙阿瑟斯的N系列。
用腳丈量一座城市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別是在晚上,可以看到很多白天不一樣的東西。有坐在馬路牙子上喝啤酒的青年男女,看彼此的神情語態應該是正處于曖昧期,誰也沒有捅破窗戶紙的那種微妙關系;有坐在大排檔喝酒擼串大嗓門吹牛皮的中年大叔;有成群結隊騎著共享單車嬉戲打鬧的高中生;也有坐在地鐵口偷偷哭泣的妙齡少女。這個城市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也慢慢的有了煙火氣,更像是一座充滿生氣的城市而不是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每個角落都在上演著各種悲歡離合,自己也莫名的會被帶入別人的生活里,不由自主的去揣測他們背后的人生故事。
跑步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慢慢的擁有了一種可以對抗焦慮的力量。現代社會焦慮簡直是無處不在,自己又處在一個焦慮倍增的大都市,總是擔心自己不小心就掉隊了,被歷史的車輪碾壓了。反焦慮最終是需要“心理強大”的,這很不容易做到。焦慮,說到底,是自己的狀態。需要想明白的是,什么事情讓你焦慮,是一種不安全感么,是害怕么?為什么有不安全感?多問自己的內心。要做一個心里有安全感的人,知道自己的安全感來自什么。這些答案在跑步的時候,一瞬間的涌了上來,讓我慢慢的恢復了平靜,也有了前行的力量,似乎覺得前路并沒有那么可怕,未來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