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作業抄了很多,解題方法滾瓜爛熟,但考試依然不及格;
微信公眾號數量2000萬以上,但我們常聽到的自媒體大咖不過就那么幾個;
制造手機的廠家多如牛毛,但許多卻只淪為大牌的加工廠,甚至被驅逐出市場;
……
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在努力學習前人經驗,期待站在大咖們的肩膀上有一個更棒的開始,往往卻被無情的現實打擊得心灰意冷。然而,這并不是因為大咖的經驗沒有用,只是因為你在一味照抄的淺度模仿。
給大家講一個大文學家富蘭克林學寫作的故事,或許對正在迷茫徘徊的你有所啟發。
年輕時,富蘭克林只是印刷廠的學徒工。每天看到報紙印出來的時候,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現在報紙上就好了。”
他是行動派,想到了就做。當時沒有專門的寫作班,他就把報刊雜志上的好文章剪下來,再一句句抄寫在一張張紙條上,抄完之后,他把這些紙條全部打亂,讓自己把這些語句按照順序排列下來,慢慢地就弄懂了文章結構。
然后,他又把難度提高了一個檔次,讓自己把文章一句句默寫下來,慢慢地,他又懂得了如何運用文字。
終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現在了報紙上,隨后的寫作興趣也與日俱增,天天奮筆不休,終于成為大文學家。
和很多人一樣,富蘭克林學習寫作的最初,就是在模仿,且是最低層次的模仿,照抄。但是他并沒有就此停留,而是通過重新給文章排列順序,以及默寫文字兩個方法,來深度了解好文章的結構和文字運用方式,并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慢慢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寫作方法,隨后成功實現了當初想要“讓文字出現在報紙上”的夢想。
正是因為有了第一步因深度模仿而得來的成功,富蘭克林才會有越來越濃厚的寫作興趣,才會不斷去發掘自身寫作的優勢。這時候,他已經突破了原有模仿對象的瓶頸,引發了屬于自己的文字革新,慢慢形成了獨特的文字風格,讀懂了受眾的心理需求,才會寫得越來越順手。
世界上每天寫作的人很多,但是富蘭克林式的大文學家卻少之又少。為什么他最終能夠成功?即使故事沒有清晰表明,任何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知道,這是因為他在后期已經開創完成了別人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如果不是這樣,成為大文學家的人,更應該是早些年那些曾被他模仿過的人!
成功沒有捷徑,模仿也需要深入。
不要再用假裝聽課、記筆記來安慰自己已經足夠努力。
因為任何沒有經過獨立思考的經驗,
都不可能帶你突破原有思維,更不可能帶你走向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