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要讀《資治通鑒》,而要通過《資治通鑒》,來全面了解歷史,則一定不能錯過這部《資治通鑒熊逸版》。
俗話說,“做人要讀經(jīng),做事要讀史”,而《資治通鑒》,則被稱為是“經(jīng)史同爐”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三百萬字,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涉及到十六個朝代。
與《資治通鑒》相對應的正史,當時已經(jīng)有了十七史,三千萬字之多。《資治通鑒》只有三百多萬字,篇幅正史的十分之一。雖然簡潔,但是提綱挈領,要點分明。
《資治通鑒》的誕生與王安石變法有關。為了增加國庫的收入,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變法。司馬光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措施,認為王安石變法最終的結(jié)果一定是盤剝民財,導致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司馬光認為變法應該以富民為主,國家應該量入為出。由于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歧。司馬光辭去了樞密副使的官職,退而修史十五年,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前后共花了十九年時間。神宗賜書名《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完成一年后,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司馬光入京主政,數(shù)月間盡廢王安石新政。司馬光為政一年半,為相八個月,因病去世,享壽六十六歲,距《資治通鑒》成書兩年。
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評價《資治通鑒》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對歷史按年代進行了全景式的描寫,而不是專注于寫一事一人。這也就會出現(xiàn)一事分散在數(shù)卷中記載的現(xiàn)象,給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資治通鑒》的難讀在是出了名的。
《大戴禮記·保傅》中說:“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安存,失賢者危亡。”與《史記》的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刺客盜賊的面面俱到式寫法不同,司馬光專注從治國的角度來講歷史。
正因為這樣,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對于史實是有取舍和剪裁的。一些歷史事實,由于異于常理,怪誕不羈,司馬光是不取的,但是,還有很多事件,由于司馬光認為無以“資治”,也不被收錄。這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某些事實產(chǎn)生了扭曲和疏漏。而在這套書中,熊逸為我們還原了被司馬光忽略甚至曲解的歷史。
本套書是《資治通鑒熊逸版》的第二輯,共包括9冊,記錄了從周慎靚王元年(公元前320年)開始,到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共110年的歷史。在這套書中,作者熊逸為我們逐字逐句精讀《資治通鑒》。
周慎靚王元年,衛(wèi)國自貶封號為君。這一舉措反而使得衛(wèi)國最后一個被泰國滅掉。而滅掉的過程并未發(fā)兵,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了一封詔書,將衛(wèi)君角廢為庶人,衛(wèi)國就這樣被廢滅。另外,變法使秦國強大的商鞅就是衛(wèi)國人。
周慎靚王三年,“宋初稱王”,宋國國君偃稱王,史稱“宋王偃”。他在國內(nèi)施行仁政,但同樣沒有避免滅亡的下場。對此,孟子有過一番深入的解釋。而對于孟子的解釋,作者也進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和解讀。
《資治通鑒》中沒有提到屈原這位政治家和文學家。歷代有很多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釋,但是一直沒有定論。在本套書中,作者熊逸總結(jié)了歷代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并且也作了分析,雖然仍然沒有結(jié)論,但是至少我們知道,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對于這個問題是有認真考慮的,不記載屈原的事跡,也一定是有原因的。
在本輯第二冊,作者在討論了背信棄義的張儀的死亡真相后,腦洞大開,順便也討論起了司馬光和朱熹的儒家正統(tǒng)問題。司馬光的儒學功底明明比朱熹顯得醇厚,可是為什么最后是朱熹成了正宗。作者認為,這都是由于朱熹為了應對當時佛學的挑戰(zhàn),發(fā)明了一套儒家的形而上學。
公元前221年,嬴政派大將蒙恬率大軍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zhàn)而降,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落幕。嬴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是年三十九歲。他的兒子秦二世尊他為“始皇帝”。公元前220年,秦始皇開始巡游各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召集儒生七十人,商議泰山封禪事宜,可惜儒生意見不統(tǒng)一,秦始皇干脆斥退儒生,按泰國自己的祭祀傳統(tǒng)進行。他繼續(xù)向東,第一次看到大海,神仙傳說給了他很大震憾,他在瑯琊臺逗留了三個月。回來后,開始派人尋訪仙山,尋求長生之道。他派徐市(福)去尋訪,耗費了大量人力后,一無所獲。后世同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也派人尋訪仙山。據(jù)后世研究,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應該是當?shù)氐囊环N海市蜃樓現(xiàn)象。
作者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將中國歷史放到世界的背景中,同時本書經(jīng)常穿插現(xiàn)代政治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等理論,來分析古今的異同,讓讀者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問題。
作者為我們解讀《資治通鑒》,以資治通鑒為引子,結(jié)合后世研究觀點,包括近些年專家的著作,抽絲剝繭,挖掘出埋藏在典籍背后,歷史深處的秘密,帶我們一探歷史真相。對《資治通鑒》的解讀、質(zhì)疑、判斷、分析,非常精彩。
凡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用到的文獻,作者都會先去審視一遍。往往一個事件,一件史實,《資治通鑒》只用一句話來說明,對于其來龍去脈,有時會語焉不詳。遇到這種情況,作者一定會在其他的史書(《戰(zhàn)國策》、《史記》等)中,為我們找到其中的原委,詳加解釋。
這部《資治通鑒熊逸版》語言跳脫生動,很有代入感,我們讀后,會覺得歷史不再枯燥,而是變得鮮活起來,立體起來,并且就在身邊,是可以觸碰的,而不再束之高閣,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