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新葉,是在它還沒有出名之時。
但即便因為《爸爸去哪兒》來過新葉,這座隱于浙西山間的小村,似乎也與從前沒有太多的變化。
依舊是粉墻黛瓦,參差人家,村外的油菜花搖曳在春天的風里,摶云塔高聳入云,將村子里的書聲朗朗傳送到天側云端去。
“這還是我記憶中的家鄉。”
友人對我說,彼時,我倆正站在新葉村口,望著一只大白鵝悠悠然走過滄桑的青石板街。
友人姓葉,便是這村里土生土長的玉華葉氏,因新葉村位于浙西大慈巖南麓,自古便是葉氏族人棲居地,而山上有湖名玉華,故而稱此地的葉姓人家為玉華葉氏。
正是仲春時節,村外頭的油菜花開的漫爛,已從遠處的田間水塘蔓延到村口的摶云塔下, 十分壯美。
摶云塔又稱文風塔,始建于明代,造型樸素秀美,為村民祈求文運之用,摶云塔建立300年后,又又一座文昌閣坐落于它身旁,為摶云塔的配套建筑。同樣是端莊大氣,不飾雕琢,但經歷了百年的風風雨雨,依舊傲然屹立。
那時候的人們,視讀書為崇高之事,每逢趕考之時,必來宗祠與此地來叩拜,以祈求文運昌盛,飛黃騰達。
我們往村里走去,腳下的青石板路還有些濕漉漉的,前幾天剛下過雨,石頭十分圓潤光滑,走上去竟有些打滑,青瓦白墻之間,這些磚瓦,石塊,印刻著模糊而又深重的歷史情愫,訴于后人。
新葉村以五行九宮布局,建筑理念包含了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村巷里阡陌眾多,彎繞曲折,似乎一不留神,就會悠悠然拐進一條百花深處,遇見一個丁香花般的姑娘……
雖然回到了家鄉,但行走在這縱橫交錯的小路上,友人也不由迷了路,我嘆說:“這兒如果沒有當地人帶路,真的是走不出來的啊。”
友人思索了一陣,靈光一閃,左拐右繞,帶我走到一條稍微寬闊的路上,指著前方一幢氣派的建筑道:“走出來了,前面就是有序堂。”
有序堂是位于村北,是玉華葉氏的總祠,祠堂的門面十分有特色,房梁、門斗上裝飾雕刻著人物,靈獸,花鳥,回紋,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每逢節假日,以及新葉頗具特色的三月三廟會,宗祠內便十分熱鬧,在祖宗牌位和遺像前,擺開十幾張八仙桌,上面放置著各房的祭品,木桌上供奉著用于祭祀的豬和羊,祭祀開始后,子孫在鼓樂聲中點燃香燭,朝著祖先牌位行禮,接著,村民抬上菩薩和豬、羊,在敲鑼打鼓聲中繞村游行。
然而我并沒有看到這樣的廟會盛況,然而聽同伴描述,還是可以勾勒出一些信息,這個平和落后的小村落,始終用自己的力量去保護那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西。
三月三廟會是,明清古建筑是,青石板小巷是,耕讀傳家是,寧靜的生活也是。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似乎從沒有被外界的紛紛擾擾所打攪,依舊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遠處的田埂間有人牧牛而過,不遠的祠堂里孩子們正在瑯瑯念誦著弟子規,老人們坐在南塘的落日余暉下拉著家常,小巷里傳來二胡奏出的舒緩樂曲。
生活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青瓦白墻,樸素安寧,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坐在暖暖的陽光里,望著油菜花搖曳出光彩。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過這樣的念想吧: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注:圖片全為作者本人拍攝
欲知征文詳情請點擊:建筑圈 X 城市專題征文 | 路過不同的城市,遇見不一樣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