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來形容夫妻間的親密關系最為貼切,至親至疏夫妻。
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是夫妻,彼此陪伴走過人間風雨,最疏遠的關系也是夫妻,一旦感情破裂,就可能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與自己契合的靈魂伴侶,可是總是在現實中妥協,在婚姻中湊合,難以得償所愿。于是感慨靈魂伴侶可遇而不可求,美好的親密關系,幸福的婚姻遙不可及,抱怨自己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卻看不到對方的一絲改變,常常對于婚姻充滿了無力感。
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全契合的夫妻,也沒有完美的婚姻。
我們總認為,婚姻需要雙共同努力和付出,需要對方的付出甚至改變,才會幸福。但是,期待別人為自己而改變,你的期待終會落空。
克里斯多福說,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如果你把婚姻的幸福寄托在另一半的身上,希望他能帶給你安全感,帶給你幸福,那么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幸福。
因為有期望就有失望,你內心缺乏的東西,別人永遠給不了你。
其實,并不是雙方努力才能改善一段關系,單邊努力也能讓我們抵達靈魂關系的彼岸。
婚姻生活就是你一個人的事,你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婚姻幸福的密碼,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
如果你的內心強大而富足,那么你嫁給誰都會幸福。
《親密關系》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咨商師。
作者在這本書中闡述的觀點顛覆了我們一直以來的婚姻觀念:你的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婚姻生活就是你一個人的事,你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
而我們固有的看法是,幸福婚姻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親密關系是一人貢獻一半。這就意味著哪怕你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卻只起到百分之五十的效果,你將會發現你的伴侶也只付出百分之五十,雙方都認為做了自己該做的那一份,卻指責對方沒有盡全力。
克老師告訴我們,其實你的親密關系伴侶,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親密關系中找回真正的自己,通過改變自己去改變婚姻,穿過親密關系的壁壘,才能營造美好幸福的親密關系。
1.“向外尋求快樂”,你將永遠得不到快樂
克老師把親密關系分為了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啟示。
很多親密伴侶熱戀期都是絢爛熱烈,愛得死去活來,幻滅期卻可以形同陌路或者仇人。那是因為我們常常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親密愛人的身上,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機會感到失望甚至憤怒。
我們以為對方擁有能讓我們幸福快樂的鑰匙,但是,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滿足你所有需求,填補你一直以來的匱乏。
因此,再濃烈的愛,都會幻滅。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熾熱的情感幻滅后的滿目灰燼呢?只有通過內省獲得啟示,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幸福,營造美好的親密關系。
我們總是習慣向外索取,希望獲得幸福和快樂,但是,你的伴侶,不是你愛和幸福的來源,愛與幸福源于你自己的內心。
2.學會放手和接納,你就會在自己的內心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
親密關系不僅僅指夫妻關系,也指親人朋友之間的親密關系。
同樣是缺愛的童年,同樣不幸福的原生家庭,有的人一生都被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總是在不停地尋覓和不斷地失去,而有的人卻能消除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活成人人羨慕的樣子。
著名演員孫儷的原生家庭那么糟糕,但是她的婚姻卻很幸福,童年的陰影并沒影響她開掛似的人生。
孫儷12歲那年,父母離異,孫儷和母親相依為命。母女倆當時的處境很艱難,只拿到了2000元的撫養費。孫儷媽媽白天在商場做售貨員,下班后還去朋友的公司當清潔工,非常辛苦。
父親不負責任地離去,使孫儷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甚至讓她有了“以后不結婚,永遠陪著媽媽”的念頭。當時的孫儷對父親充滿了怨恨,這是其實是她內心對父親“愛”的渴望得不到滿足時的一種反應。
后來,孫儷爸爸對媒體說:“對女兒孫儷我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她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全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她媽媽的付出,看她現在很好,我覺得很欣慰。”
據說孫儷看到這段采訪失聲痛哭,父親的語言傳遞給了孫儷一個信息——父親還是愛著自己,作為孩子,“被愛”的渴望已經有了滿足。后來,在鄧超的勸解和鼓勵下,孫儷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她與父親和解了。這個從小缺乏父愛的孩子,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影,活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
孫儷不僅事業有成而且婚姻美滿,有一個疼愛她的丈夫,擁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她找到了最好的自己,也成就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孫儷選擇直面原生家庭里父愛的缺失,接納父親的不完美,放下父親帶來的傷害。因此,她在自省中變得更獨立,更強大。在親密關系?中孫儷治愈了自己,也收獲了更美滿的人生。
3.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生活中出現危機的原因,是因為靈魂要發放禮物或經驗。
我們會發現,在每一次妥善地解決問題之后,我們都能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生活也會因此更加豐富。
讓親密關系變得更好,并不意味著兩個人要永遠都在一起,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成為了一種折磨,分開也是一種很好的結果。
一代名歌天后蔡琴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1985年,紅透歌壇的蔡琴與籍籍無名的導演楊德昌結婚了,這一場為期十年的婚姻,卻帶給蔡琴無盡的傷害。
十年的無性婚姻,蔡琴承受了一切生活的壓力,用自己的人脈和財力為楊德昌保駕護航,這一段婚姻,直到楊德昌出軌才讓蔡琴如夢初醒,發現自己愛錯了人。
兩人離婚后,楊德昌火速和那個女人結婚了,婚后還生了兩個孩子,曾經的無性婚姻成為了一場笑話。更令人齒寒的是,當被問到和蔡琴那十年的婚姻時,他的答案是:一片空白。
蔡琴卻說:那不是一片空白,那有我全部的付出。
這段婚姻,給蔡琴帶來的是毀滅性的打擊,她躲起來獨自療傷,從此銷聲匿跡。
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蔡琴,蛻變得更加通透和從容。
2007年,當得知楊德昌癌癥去世后,蔡琴嚎啕大哭,她說:“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如此短暫,我會早早的放他走,讓他好好享受生命。”
有記者問蔡琴:你曾用多少愛去寬容楊德昌,包容那個生前就離開你的男人?
她回答:我沒有所謂的“包容”,找回自己的時候我便明白,愛情本身沒有對錯,我無從埋怨,哪來原諒。雖然當時有受傷的感覺,不能立即適應,但我愛過了,這便最重要。
蔡琴寫下一封公開信《讓他活在我的歌聲里吧》,字字句句皆是對過往的情深意重,令人感動。
經歷了背叛和傷害,經歷了痛苦和蛻變,重要的是蔡琴找回了自己。
經歷了人生風雨的蔡琴,云淡風輕地說出這樣一句話:無從埋怨,哪來的原諒。這無異是苦難贈與她最珍貴的禮物。
只要我們坦然面對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會變成一份禮物,讓我們更加自信,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愛和感恩。
3.“穿墻而過”逃脫受害者監牢
當親密關系進入幻滅期,常會出現矛盾、爭吵、疏遠甚至背叛,讓原本親密的人漸行漸遠。
當伴侶不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絕大多數人都會在親密關系中體驗到失敗的感覺,感到愛的火花已經熄滅,或者就是自己選錯了人。
激情過后的幻滅,會讓我們內省,通過內省我們會發現親密關系中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像一堵堵墻成為親密關系的障礙。
我們只有穿越親密關系的復雜障礙,去洞察與消融情緒及情緒背后的原始信念,才能回歸融洽的親密關系。
這些阻隔在親密愛人中間的一堵堵墻,到底是什么呢?
在生活中,當人們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會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為什么我付出了努力,卻得到不公正的待遇?為什么我為家庭付出了這么多,對方卻視而不見?為什么我為孩子犧牲了自己,孩子卻不懂得體諒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就進入了“受害者監牢”,這個無形的“監牢”困住了自己,這個監牢里有無數的陷阱,這些陷阱會讓我們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讓我們來認清這些陷阱的真面目:你會在需要選擇是感到左右為難,因為不管選擇了哪一個,你都會覺得失去了重要的東西;你會為家庭做出犧牲,按照固定的模式和規則來做事,落入對家庭死忠的困境;你常常會帶著犧牲的心態來為家庭付出,感到心力憔悴,有時候甚至想一走了之;你會因為失去歸宿感而感到痛苦,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你會和伴侶不斷較勁,把競爭帶入親密關系之中......
有這么多的墻壁包圍著我們,怎么樣“穿越”困住我們的牢籠呢?我們要學會“穿墻而過”的藝術。
要想沖破“受害者監牢”,我們要學會這樣做: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同樣一個問題,你脫離你的身份 ,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突破自己原先的認知,你就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兒,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困境都是命運賜予我們的禮物,只是它穿著難看的外衣。每當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都會直面自己內心的需求,獲得經驗,得到提升。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所有的事情實際上沒有好壞之分,就看你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心態,不一樣的心態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百負責。
通過內省,我們會發現,親密關系中的種種問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調整好心態,找到自己內心的缺口,你會發現,婚姻真的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改變糟糕的婚姻關系。
沒有什么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放棄偏見,不要埋怨,不要指責,一切問題從愛出發,用愛的方式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電影《幻之光》里的臺詞:“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兒,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幸福不是向外索取,而是向內尋找,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由的靈魂,你就會明白幸福的真諦。
要相信自己,我們的內心都充滿了愛,擁有愛的力量。
要相信自己,你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