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閱讀書本的時候從頭讀到尾?讀著讀著想睡覺?是否一本書讀完了,正真理解的并不多,而且過段時間就忘了?
這些情況我都經歷過,這兩年來我很喜歡看一些書,閑下來了就會強迫自己去看書,總覺得不學習就很浪費時間,但結果并不是很滿意
通常情況下,一本書的吸收率太低,看完了只能說略知一二,這種狀態讓我很不滿意,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傻,又或者說沒有認真的去讀一本書,
、后來我也想過要如何改進自己的讀書質量,想要一章一章的讀,完全理解了再讀下一章節,現在想來這種做法是既浪費時間,效率也不高,直到我遇到《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的翻譯者郝明義說:「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為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才讀這本書,幾乎可以說無地自容,并且,我也不免惋惜;如果我在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閱讀的書,那我會節省多少閱讀的冤枉路?」
在閱讀時有以下三個問題值得思考
你讀的書對你有什么意義?
你讀書的速度是否是都一樣,讀完了卻又記不住?
你是否感到知識焦慮?
一,如果把閱讀比作飲食,相對應的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主食,像米飯,面條,饅頭等等,讓我們吃飽,很多人不吃主食是沒有飽腹感的。主食閱讀是為了尋求人生在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比如,企業管理,職業技能,理財,這類書籍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是美食,像魚,蝦,牛排,大閘蟹等等,給我們補充高蛋白質的高營養食物。它們,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提出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可能幫助我們從一個看來間接,但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么,這種閱讀是在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比如,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方面的經典,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 ? ?
第三種,是蔬菜水果幫助我們消化,吸收纖維質。它們是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過程中不理解的字義,語義,典故與出處,如,字典,百科全書,互聯網這個超級工具,因此也稱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是 甜食,像飯后的蛋糕,冰激凌,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它們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了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了尋找思想的結晶,也不為了參考或查證,閱讀就是為了娛樂,消遣,如,小說,漫畫,故事集。這類閱讀也稱作「休閑需求的閱讀」
以上四種閱讀方式對應著各種不同類型的書籍,每個人的實際條件不一樣,這四種飲食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而定的,有可能對我來說是美食的書籍對你來說是甜食,所以你得明白你缺什么,
培根說過;「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像,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閱讀能陶冶情操,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所以四種閱讀飲食是幫助你搞明白第一個問題;自己要讀的是什么類型的書,也就是怎么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書。
二,透視一本書
讀一本書,從頭到尾都很快,或者都一樣慢,那么說明一個問題;那些真正重要的內容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一本書會有一些真正重要的內容,需要細嚼慢咽,有些內容則不必,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就是那種透過持續的閱讀,透過或快或慢的閱讀,我們需要終于碰到一本書,讓我們拿起來之后就再也放不下手,走在路上也想讀,吃飯的時候也想讀,廢寢忘食,是一點也不跨張的形容」《越讀者》--郝明義
「檢視閱讀」:就像一個游樂場,我們進去玩之前,不必從頭開始玩,可以先整體的逛一圈下來,留意哪些更有意思,像旋轉木馬可能只是小朋友們喜歡玩的,
對于寫作者來說;要寫一本「論說性的書籍」那么他就是試圖說服我們接受他的觀點,都會有一個基本框架,所有的證據,邏輯,故事,比喻,都是要證明那個框架。
所以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不必從頭翻到尾,到處翻翻看看,
「檢視越讀」和諸葛亮的「觀其大略」有異曲同工之妙,觀其大略 典出「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額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之前我們說的四種飲食,不僅可以區分出書本的類型,同樣一本書當中,也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是精華,都是美食,當然也會有主食或甜食,這時候在檢視閱讀的過程中就要找到哪些是甜食,哪些是美食。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包含三個階段
1.找出一本書在談什么「找出大綱」
2.詮釋書里的內容「詮釋作者意圖」
3.像溝通知識一樣評論一本書
這里主要談第二個階段;詮釋作者意圖,也就是主旨和論述
主旨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一個說明,是確定的答案,是一個章節中作者反復想要解釋的一句話,主旨和句子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同樣的主旨可以有好幾個表達的方式,比如說:教與學的功能是相互連貫的和傳授知識與接受知識是息息相關的,? ? 行動是最好的老師? 與? 只有開始做了才能找到答案? ? 之前說的「分析越讀」和諸葛亮的「觀其大略 」 他們所想要表達的主旨都是一樣的。
語言并不是表達思想的最好工具,像這句話:除了實際存在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能發揮作用,? 用自己的話將這句話復述出來,有可能有人會說,:如果事物不存在,那么就無法發揮作用。? 而這樣的復述雖然說沒有錯,那也只是將那句話做了一些細微的改動而已, 或者有人說;只靠有可能下的雨,青草是不可能生長的。? ? 只是坐在那里空想, 項目是不可能完成的。能說出這樣的句子就可以說是正真理解了前面那句話的主旨了。
朱熹的「熟讀精思」和「分析閱讀」想表達的思想也是一樣的;「大抵觀書,先須熱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作者反復用各種證據,邏輯和故事,都是想要像你傳達他的主旨,某種思想。了解了之后一個章節就會清晰的浮現在你眼前。
三,開出第一條路
如果把知識比作是一個原始森林,那么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就是這個森林里的樹木更加茂密,讓人更難找到出路,那么怎么辦呢?? 想要繼續在這個大森林里探索,就必須先找出一條通往小溪的路,找到了小溪的路,才真正有資格能夠開始探索這片森林。
那么第一條路對應的就是專門的閱讀興趣,你可以試想一下對什么比較有興趣比如:有關商業,互聯網,認知心理學,計算機,或者是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好奇。為什么會玩手機上癮,? 知識怎么老是記不住?? 為什么自己控制力這么差?
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到書店或是網路上先買個兩三本,用我們之前所說的「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或者說「觀其大略」,「熟讀精思」,來把書讀透,慢慢的你就會發現書變得越來越有意思,當你讀到五十本同類型的書的時候,也就可以說是開出了第一條路了,從此你就可以在知識的森林里隨意探索,不再焦慮和迷茫。快樂的閱讀體驗自然涌現,就像郝明義在書中所說:「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的美好。」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閱讀不僅僅是精神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如果把閱讀比作飲食,身體的一日三餐,沒有人會忘記,但是頭腦的飲食,幾個月不讀一本書的大有人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閱讀是拯救你的良方,正如
《2001;太空漫游》所描述的那樣:
「他們硬是和同伴嚼著各種漿果,水果和樹葉,頂過饑餓的痛苦——就在他們為了同一批食料而爭搶不已時,環繞四周的食源之豐富,卻超出了他們的想象,然而,千千萬萬噸多肉多汁,徜徉在大平原和灌木林里的動物,不只超出他們的能力所及,也超出他們想象所及,他們身處富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