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國君。世人皆稱之為南唐后主、李后主。
北宋建隆二年,李煜繼位,當時南唐國勢已敗,國庫空虛,面對強大的宋朝即位之初,整個朝野上下充斥著一種悲觀頹喪的氣氛。
李煜繼位后,尊宋為正統。曾寄希望于向宋納貢以保全基業,在位期間,殷勤侍奉宋朝,年年納貢以保平安。
為重振人心、確立威信,李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宋朝滅南唐的形勢已定,李煜即使有能力卻也無力回天。
面臨著南唐諸多的困難,李煜采取各種政策措施,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
開寶八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封違命侯。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系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在政治上幾乎毫無建樹的李煜在南唐滅亡后被北宋俘虜,幽禁于一所種了梧桐的深院小樓里,他對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最后皆落筆成詞,傳唱于世。
從皇帝到囚徒的巨大反差,成就了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李煜被譽為詞圣,其作品千古流傳,萬世不衰。
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余首,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了宮廷生活的奢靡和男女情愛;后期詞則反映亡國之痛,哀婉凄涼,意境深遠。
有人說:李煜作為皇帝,他是個笑話,而作為詞人,他則是個神話。
傳說中李煜貌有奇表,一目重瞳。就是一只眼里長著兩個瞳孔,被認為是罕見的帝王之相。
李煜信奉佛法,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以至后來荒廢朝政。
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尤以詞的成就為最大。
我想,無論傳說中李煜被塑造成什么樣,失去自由的他一定是把對國家無力回天的深深痛苦都寄托在了其他事物上,借以麻醉自己破碎的心。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浪淘沙令》讀來凄婉哀傷,李煜作為亡國之君,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中。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皆在自己手中覆滅,人生如同一場春秋大夢般,榮華富貴的帝王歲月轉瞬即逝,落到了身陷囹圄的悲慘境地。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些千古名句莫不使我們看到了李煜內心強烈的恨意。
是啊,昨日的九五之尊,今夜卻是階下之囚。這種無人可訴的切膚之痛和愁苦化為了一首首震顫人心的詞句流傳開來。
似夢似幻,非夢非幻。
李煜生于七夕,又死于七夕。
在他四十二歲的生日那天,此時距他降宋已有三年之久,他因作了使其名垂千古的《虞美人》,招來了宋太宗趙光義的大怒。
趙光義連夜給李煜賞賜了毒藥,這個亡國之君,終于用一首絕命之作使自己得到了解脫。
李煜沒有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卻成功地把自己重塑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皇帝——詞壇霸主。他也成為了此后所有婉約詞人仰慕的標桿。
讓我們再來讀一次這首耳熟能詳的《虞美人》吧,讓它把你帶到那個集尊貴、傳奇、悲戚、愁苦于一身的南唐后主的世界里去!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無戒365寫作訓練營? 第34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