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網友發微信問我:大學生要避免的思維方式究竟有哪些?
作為一個過來人,深感讀大學的時候,自己被一些思維方式深深地束縛著,知道個中的痛苦和迷茫,當時也渴望有人能夠及時地點醒我,然而并沒有。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每一個正在讀大學的人,及時醒悟,早點變得更加優秀,從而不辜負大好的青春年華,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你的大學生活,少跳幾個坑。
1,消耗人情,而不知建立自身的價值。
中國社會,尤其是微信朋友圈,流行所謂的“人脈”文化,這種文化給你灌輸的是,只要你學會察言觀色,知道怎么做人,就能結識到達官貴人,從此走向人生巔峰。
這種文化,荼毒在大學生身上,就是讓他們一個個醉心于所謂的社會交際,卻忘了最重要還是要讓自己有交換價值。
你幫所謂的社團部長,跑幾次腿,畢業后依舊找不到工作;
你為夢寐以求的女生,道幾次晚安,她還是把你劃入“friend zone”;
你和鐵一樣的同班同學,醉過幾次,畢業后還是會各奔東西;
為什么你就不能承認,要想別人對你好,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利用價值嗎?
如果你的部長,知道你PPT做得十分出色,會讓你搬搬抬抬嗎?如果你的女神,知道你不僅是學霸,而且攝影技術超強,會把你歸入備胎的行列嗎?如果你的同班同學,知道你生意頭腦十分了得,在大學的時候,已經有自己的小團隊,畢業后會對你置之不理嗎?
我想不會。
可實際上,就是有大把大把的大學生,不明白維系整個社會運轉,就是價值的互相輸送,你能給我什么,我就考慮給你什么,這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死都不敢承認,他們寧愿消耗所謂的人情,也不肯沉下心來好好提升自己。
一旦把人情給消耗殆盡,他們就怒罵這個社會操蛋,一點人情味都沒有。
這要怪我咯?
2,完美主義思維
對于這種思維,我簡稱為:懶。
什么事情都要等到萬事俱備,才能去動手做。
等我買了跑步鞋,我再去跑步吧;
等我有了八塊腹肌,我再去表白吧;
等我有了新的電腦,我再去學PPT吧;
所謂的完美主義者,不過是用盡各種借口,來作為自己不開始的理由罷了,他們最為擅長的,就是在腦里,編織各種各樣的借口,然后逐一說服自己:
對對對,這個我還沒有具備,我不能開始,再等等。
但哪有那么多事情,是等你準備好了,再等你去摘取的,任何事情,都是要你邁出第一步,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和修正錯誤。
所謂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不過是拖延癥患者的又一句臺詞罷了。
3,用小概率來推出人生至理
我讀大學的時候,身邊經常有人對我說:
XXX啊,你有沒有聽說過啊,那個北大學生,畢業后竟然去賣豬肉,看來讀書真的沒有什么用,吃棗藥丸。
過不了多久,又有一個同學對我說:
XXX啊,你有沒有聽說過啊,我們學校畢業的博士生,竟然淪落到給初中生輟學者打工的地步,讀書頂個鳥用啊。
這樣相似的言語,我聽過實在太多太多。
這些言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小概率的樣本,來推測出看似無可否認的真理。
在統計上,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總體上要比國內其他學校畢業生優秀,雖然每年也有不少北大清華畢業生就業困難,找的工作有時候比一些三本學校畢業生還不如,但不能用一兩個個例來推導出整體。
采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為簡單粗暴,因為不用添加任何的邏輯思考,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論,可謂省時省力。
下次當有人想你灌輸這樣的思想,記得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因為他們試圖掩蓋大樣本的真實性,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們愚蠢的推導方法。
4.盲目的競爭意識
大學生活中,最為忌諱的,就是以為每個人都是你的競爭者。
社會中,有價值的事物,都是稀缺的,財富、地位、美女、信息,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需要自己努力爭取,才能得到命運的垂青。到了大學,當我們看到各式獎學金、優秀班干部、年度優秀部長等等所謂的獎賞和榮譽時,我們心里總是會在想:
這些獎賞和榮譽,如果都屬于我,那該多好。
于是,原本是一心想要考研的同學,看到別人拿了年度優秀部長的錦旗回到宿舍,立刻就板著臉,帶著不屑嘲笑的心情,嘀咕道:且,這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不專心考研的話,照樣可以。
得了優秀部長的同學,就成了你無意識狀態下的競爭者。
過了幾天,有一個同學,還未畢業,就拿到四大行的offer,當她跟你分享此時此刻的喜悅時,你依舊充滿不屑的語氣嘀咕道:且,這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不專心考研的話,照樣可以。
這樣的例子數都數都數不過來。
盲目的競爭意識,不但會損害你至為重要的精力和專注力,更會讓你原本平靜的心情,因為嫉妒和不滿,而變得愈加浮躁。
喜歡競爭是對的,但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東西,需要為得到這些東西,付出什么,犧牲什么,才能心甘情愿地為之奮斗。
不然,在這里吃一點虧,看到別人在別處得到半點甜頭,就招架不住,咬牙切齒了。
希望對你們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