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天中午放學回家,高興的說:“今天的午飯怎么這么豐盛呀。”我笑著說:“只要你喜歡吃就好。”
其實也沒啥好吃的,就炒了兩個青菜,也沒有雞鴨魚肉。可沒想到兒子竟然這么高興。看來經常吃肉偶爾換換口味也不錯。當然兒子高興,我這當媽的自然喜歡。
也可能兒子看見那塊大西瓜了吧。
兒子說:“媽媽明天家長會。我全部考的A,我看著就爽,還說媽媽我要報推薦生。誰誰也要報。”我說:“好。”我又說:“這次我看你英語考的不太好,誰誰考的挺好,看來他請教教管用了,他好像從初二下學期就請了,你看他現在考的挺好。要不咱也請一個。”兒子說:“不用。”我說:“你不請家教,那咱把請家教的錢都吃了。”兒子說:“你還不如把請家教的錢都給我呢。”我說:“好,明天我給你一萬放你學習桌上,你天天看著它學習,是不是會更得勁。”他說:“那是。”娘倆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正事,還開著玩笑,不知不覺飯就吃完了。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錢沒錢的,吃個飯一點問題沒有,想吃啥,買,樓下就是市場,賣啥的都有。不至于為了吃飯犯愁。
現在社會進步了,國家富強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提高了。吃飯穿衣已不成問題。別說這些了,你看看各處的高樓大廈,再看看小區里停的一排排的私家車,你再看看那寬敞的廣場上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個個都精神十足。如果四十年前這種場景你想也不會想到吧。
四十年前,在一個偏遠的小村莊,一個女孩降生在了一個低矮的用土胚建成的小房間里。
這個女孩的父親從省城上班,母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按說應該條件不錯吧,可父親在省城上班掙得工資還不夠自己吃的。
父親為了吃飽肚子,在單位干最苦最累的活,就為了能多掙點糧票,能吃飽飯。父親還要把細糧換成粗糧吃,為了能多剩下點,順便給在鄉村的父母和妻兒。
母親在農村更是可憐,自己為了吃飽飯,去地里采摘地瓜葉子吃。當時奶水不足,還要給孩子喂飯,給孩子吃啥,據說也就是喂點玉米面粥。偶爾父親給捎回去幾斤口酥,媽媽喂給女孩吃的時候,都不敢大口咬了喂,生怕有些渣渣進了自己嘴里去,那時候口酥金貴,從鄉下買不著。母親都是用牙齒咬一點,兩個牙齒對著嚼,這樣不會有多余的吃進去。嚼碎再喂給女兒。
孩子大點了,出去串門,有人給孩子塊饅頭,孩子吃不完,母親把剩下的一點都放進嘴里了,想起孩子中午還沒吃的,又趕緊把放到嘴里的饅頭拿出來,攥在手心里,直到回家再給孩子熱熱吃。
姥姥家生活還算富裕,每每回娘家,能夠吃點飽飯。臨走還會給拿點糧食,給女孩烙個雞蛋餅,拿著路上吃。
每次去姥姥家,我們走時都是姥姥送我們,每次都會送到看見我們家那低矮的兩間土坯房才回去。有時我問姥姥:“你為啥要送我們這么遠呀?”姥姥說:“不放心你們娘倆。”她總覺得父親不在身邊,怕媽媽傷心難過。
女孩幾歲的時候,她有時實在餓的厲害,她也不給媽媽說,她只會給媽媽說:“媽媽我難受。”媽媽會問:“你哪里難受呀?”女孩就指著肚肚說:“這里。”媽媽每次都會給女孩炒一個雞蛋,就著饅頭吃。當時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
低矮的土坯房還有兩間,那是女孩四叔家的房子 。這四間房是一起蓋的。分給了女孩父母,和四叔夫妻各兩間。據說分家的時候,就一家兩間土坯房和兩雙筷子兩個碗,啥糧食也沒給。
四叔在家務農,他也是個能人,他家比女孩家富裕。有時他家殺豬,也會讓女孩過去吃肉啃骨頭。
過了一兩年,土地承包到戶。大家有糧食吃了。不用挨餓了。但是柴火缺少,女孩的媽媽就起早到很遠的地方去掃樹葉子。然后一包一包的包好,用地排車拉回來。女孩幫媽媽推著。
過兩年女孩上學了,也學會了騎自行車。她媽媽不會騎自行車,女孩還沒有自行車高,就每天中午放學后做好飯,再去地里接媽媽回家。
那個時候自行車也不好買,是女孩爸爸在省城托人買的,那輛自行車不是現在二六的自行車,是二八的大金鹿自行車。女孩每次上車子都是蹬著車子的腳拐上車。因為車子太高,女孩太矮。她蹬著腳蹬子上不去。
女孩特別懂事,七八歲就會蒸饅頭。有一天她放學回家,準備做飯,掀開鍋蓋看到一個大盆在里面。
她知道了,一定是媽媽活得面,怕在外面天冷開不了,放到了鍋里。她知道每次媽媽都這樣做。有時媽媽和面蒸饅頭,她就在旁邊坐在問這問那。她問:“媽媽面怎么叫開了呀?”媽媽回答到:“面滿了盆就算開了。”她又問:“媽媽這饅頭放到鍋里啥時候熟呀?”媽媽說:“開鍋放饅頭,放進去后再燒二十分鐘火,饅頭就熟了。”媽媽說著無心,可女孩都一一記住了。
這不放學回家看著面開了,媽媽還沒有回來,她知道媽媽要很晚才能干完活回家。于是她擼起袖子,就開始和面蒸饅頭。雖然揉的饅頭有大有小,樣貌也不好看,據媽媽說饅頭居然蒸熟了。蒸好饅頭后女孩又騎車子去接回了媽媽。
在路上女孩興奮的說:“媽媽我會蒸饅頭了,以后我再學著炒菜,到時候你回家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飯了。”媽媽很高興,說:“我寶貝女兒長大了,我有指望了。”媽媽雖然這么說,但是女孩分明看到了媽媽眼里含著淚花。那應該是幸福的淚。也可能還有別的含義。
女孩父親常年在外地上班,也就是在農忙的時候回家幫著母親忙忙。可平時都是母親自己種那十幾畝地。可想而知母親的不易。
有時要澆水,如果輪到她家,母親半夜就要出門走好幾里路去澆水。其實這些活別人家都是男人干的,可女孩家只有媽媽一個女人去做。回到家女孩把饅頭端過來,又拿了點自家腌的小咸菜。那天媽媽吃的別提多香甜了。
有一天女孩家養的豬死了,媽媽心疼了好一陣子。豬也就五六十斤的樣子。母親就找人幫著給殺了。然后煮了,那時候不論家里養的什么雞呀,豬呀,死了都是自己吃了或者賣錢的,沒有扔了或埋了的。
母親不會騎自行車沒法把豬肉賣了,就讓女孩去姥姥家找姥爺。那時沒有電話,有啥事只能直接去。女孩騎車子去了姥姥家,女孩羞澀不知道如何給姥爺說。就說:“姥爺,我媽媽讓你去我們家吃豬肉,我家豬死了,我媽把它煮了。”姥爺就和女孩一起去了。
姥爺把豬肉賣了,一共就賣了好像不到十塊錢。可姥爺每每提到這事就笑話我,你媽說讓我去幫著賣豬肉吧,你非要說讓我去吃肉。我就辯解說:“你不也吃了嗎。”其實姥爺哪里舍得吃呀,那時候都條件不好,能賣點錢就賣點。也就是剩下的湯湯水水的吃了點。沒辦法那時候條件都不好。
女孩十歲的時候,跟著母親去了省城。從此一家總算團聚了。
雖然進了城,但是就父親一人上班,工資還是不太高。她家一般都是自己做飯吃,因為這樣能節省點。
那時候女孩最盼著父親去他們單位食堂買飯了,他們食堂炒的菜可香了,女孩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菜。最讓女孩難以忘記的還有父親食堂的包子。每次買了她都要多吃兩個。時隔三十年女孩還一直記著那食堂的包子。每每說起還直流口水。
有時候她說:“怎么現在條件這么好了,就是吃不到原來的味了呢,每每說起別人都笑話她。說她是吃黃牙了。
女孩母親后來也找了個活干,是在一個干休所燒鍋爐,開水后,幫著把水裝到暖水瓶里,然后放到每個房間。這種活比起鄉下的活可輕松多了。她挺滿足。最讓女孩高興的是,每每媽媽回來都能給她拿一些炸的魚和耦合。她吃著非常香甜。
女孩上了高中,學校離媽媽上班的地方挺近,中午去媽媽單位吃飯,媽媽掙錢了,家里也生活寬裕了不少,每次去媽媽都給她買好吃的飯菜。媽媽說:“要把原來沒吃的都讓她吃回來。”這那里可能吃回來呀,可就這樣女孩也非常滿足當時的生活。
后來女孩沒有考上大學,正好父親單位招工,她就去報了名,從此成了一名工人。這時條件就更好了,她可以嘗盡天下美味。因為上班有工資,家里又不要她的,她就盡情的玩耍,經常去旅游。
后來女孩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老公是一個廚師,還是個特級廚師,你說她不想吃啥有啥呀。
后來兒子出生了,奶水不足,老公就給孩子買的進口奶粉。女孩有時還說:“你看看咱兒子多有福氣,現在條件好了,想買啥買啥,想吃啥有啥。我小的時候可沒這待遇,咱媽就給我喝粥,連點心都沒地去買。”老公說:“那時候是什么時候,你住的那地方有錢也沒處買去呀,更別說沒錢了。”
前幾天又提起小時候食堂那包子的事,同事說:“那是什么年代呀,從來沒吃過食堂的包子你覺得好吃,好吃你一年也吃不幾次,所以你覺得好吃,如果天天讓你吃你還能覺得它好吃,現在你啥沒吃過呀,吃的多了啥也沒味道了。你看看我,當年就為了吃口飽飯才去當的兵,當時吃著食堂的白菜粉條燉肉別提多好吃了,給啥都不換。現在就是來盤海參肘子也吃著沒胃口。這是為什么,還不是現在的日子好了。原來五毛錢一斤肉買不起,現在就是五十塊錢一斤也買的起。”
是啊,原來連吃飽飯都是奢望,現在吃飯都講究合理搭配營養 。現在不僅解決了吃飯的問題,現在更講究飲食結構搭配合理,這是何等的變化。
前幾天來了幾位朋友,在吃飯期間,我因為有事要先走,我就說:“大家吃好喝好玩好,費用我來出。”說話間我走出了飯店。